2010年4月6日,雷軍創辦小米,40歲重新創業。全球商業史上最狂飆突進的成長故事由此書寫:僅用一年半時間,小米估值10億美金;2014年底,小米估值450億美金;2015年,小米銷售額突破100億美金。一時間,小米作為現象級公司名滿天下,雷軍的名言“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家喻戶曉,許多創業者被激勵追逐理想,也有不少人被誤導跟風投機渴望一夜暴富。
其實,移動互聯網的風口早已到來,2007年,喬布斯攜iPhone智能手機橫空出世,到小米誕生時iPhone 4手機即將發布,此時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億臺,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2.77億戶。雷軍站上風口,小米取代山寨手機成為屌絲瘋搶的“iPhone替代品”,這才是其高速成長、強勢崛起的真正原因。雷軍不僅站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上,而且提前抓住中國消費升級和產業轉型的機會,至今小米仍在享受消費升級帶來的紅利,不僅后來居上一騎絕塵,還成功復制小米模式打造生態產業鏈。
2017年,小米正度過“七年之癢”。經歷創業頭五年突飛猛進的高速增長之后,雷軍在2016年承受人生最痛苦的煎熬和蛻變,質疑和非議從未間斷。創業如煉獄,從灰燼中涅槃騰飛才是鳳凰,飛不起來就是烤熟的火雞。幸運的是,驀然回首,雷軍發現中國消費升級的風口依然還在,新的紅利即將爆發。小米的核心價值就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成為國民品牌。就像當年索尼之于日本、三星之于韓國,小米也會改變全世界對中國制造的印象,成為全球品牌。
雷軍不是未卜先知的天才,卻是擅長布局的領袖。從“五年之狂”、“六年之痛”到“七年之癢”,小米歷經沉浮興衰,嘗盡毀譽褒貶,終于從找準切口到站上風口。2017年的小米已不是我們熟悉的手機公司小米,也不是純互聯網公司小米,而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不斷自進化的新物種。
1
五年之狂:戰略驅動,狂飆突進
2009年12月16日,北京風雪夜。在燕山酒店對面的酒廊咖啡館里,雷軍請一幫朋友舊部喝酒,傷感、沮喪和無奈,直到11點半他才開口說當天是他40歲生日。整晚他都在從哲學高度反思人生,臨走留下一句話:“要順勢而為,不要逆勢而動。”這個“勢”就是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是撬動巨大時代機會的最佳支點。
事實上,那天是雷軍被魅族創始人黃章拒絕的低谷,也是他從天使投資人轉變為互聯網新貴的前夜。
此時雷軍已實現財務自由,也無需證明江湖地位,他已經將天使投資做得風生水起。2004年8月,雷軍創辦的卓越網作價7500萬美元賣給亞馬遜,金山創始人求伯君、張旋龍和雷軍共同拿出300萬美金,交給雷軍做天使投資。此后他一口氣投資凡客、樂淘、拉卡拉、UC、可牛等幾十家公司,涵蓋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和社交三大領域。2009年,雷軍看準移動互聯網的巨大機會,希望借助一款硬件將他所投資的軟件、服務全部搭載,打造“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的生態系統,通過協同效應成倍釋放這些公司的價值。喬布斯和iPhone手機的巨大成功讓雷軍不再遲疑,他已找準方向。
最初雷軍從未想過重新創業,他希望投資一家智能手機公司,創辦小米是不得不為的無奈之舉。2009年,雷軍以天使投資人身份與黃章交往,希望投資魅族,黃章將手機制造經驗傾囊相授,雷軍則將軟件、互聯網規則和盤托出,兩人如戀愛般彼此欣賞,后來出現分歧,根本原因是對于人才和股權看法不一致。時不我待,雷軍決定破釜沉舟自己干,這才有了如日中天的小米。
雷軍將“硬件+軟件+互聯網服務”的商業模式總結為“鐵人三項”,以“流量分發,服務增值”來實現盈利。在這個戰略中,MIUI系統和米聊軟件是雷軍最為倚重的秘密武器。2010年12月10日,小米僅用1個月開發的米聊上線,到2012年8月8日晚上10點,米聊同時在線用戶數量突破100萬,累計用戶超過1700萬,雷軍欣喜若狂。然而張小龍寶刀未老,與米聊非常相似的微信橫空出世,2011年1月21日上線,2012年9月17日用戶突破2億,超過米聊十倍。
雷軍被迫調整戰略,學習蘋果走單品擴張之路,一年之內陸續發布電視盒子、路由器、智能電視、平板電腦,其中標志性事件是2013年7月31日發布紅米手機,雷軍不惜食言“不考慮中低端配置”。與此同時,小米進軍香港、臺灣市場,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華人為主的國家全面鋪開。
多元化擴張并不順利,海外布局舉步維艱,雷軍意識到自身能力局限和小米實力不足,無法同時在多個戰場快速獲取勝利。他發揮投資人的優勢,通過投資入股打造“生態鏈”。2014年11月,雷軍宣布未來5年投資100家智能硬件公司。2014年12月,小米以12.65億元入股中國市值最大家電企業美的集團,占1.288%股份,嘗試與家電巨頭合作進入智能家居領域。
2014年12月3日,金山、小米聯合向世紀互聯注資近2.3億美元,這意味著小米開始戰略布局云服務和大數據領域。小米通過“生態鏈”連接智能設備,接入點越多護城河就越穩固,平臺價值就越高。大量終端數據匯聚小米,最終建成一個數據采集、服務中心。小米將成為一家數據公司。在2014年底接受《福布斯》雜志專訪時,雷軍雄心勃勃描述小米大數據和云服務的未來圖景,“光一年的存儲費用就是30億人民幣,小米就準備這么干”。
幾天之后,《福布斯》評選雷軍為“2014年亞洲商業人物”,以表彰他在推動智能機一舉成為行業主導平臺中所發揮的作用。這一年,小米估值450億美金,成為全球價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2014年小米營業收入743億元,增長135%;手機出貨量6112萬臺,增長227%。雷軍豪言:“2015年智能手機出貨量1億臺,營業收入預計在1200億到1400億元”。
這是小米的狂歡盛宴,這是雷軍的巔峰時刻,2009年生日寒夜的挫敗抑郁之氣一掃而光。雷軍曾少年得志,卻大器晚成,時隔15年后,他再次和馬云、馬化騰、李彥宏一起站在中國互聯網舞臺中央,接受蜂擁而至的膜拜與歌頌。
繁榮背后總是潛藏危機,小米雪崩式的潰敗在意料不到的時刻驟然降臨。
2
六年之痛:小米手機不是小米
古羅馬小賽列克曾說:“對一艘盲目航行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p>
2015年的小米猶如失去羅盤的航船,雷軍的豪言壯語在堅持中變成時間的笑話。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數據顯示,2015年小米智能機出貨量6490萬臺,市場占有率15.0%,位居第一。盡管穩占鰲頭,但是離1億臺目標相去甚遠。雷軍不再提KPI,“不忘初心,大膽探索”的口號顯得底氣不足。
客觀來說,經歷長達五年高速發展之后,小米調整節奏放緩增速無可避免,更何況中國智能手機增長紅利已經見頂。據IDC統計,2015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4.341億臺,僅增長2.5%。不過,競爭對手正全面趕超:2015年華為出貨量6290萬臺,同比增長53%,市場占有率14.5%,只比小米少0.5%,位居第二;OPPO出貨量3530萬臺,同比增長36.2%,市場占有率8.1%,位居第四;VIVO出貨量3510萬臺,同比增長26.1%,市場占有率8.1%,位居第五(以上數據僅限于中國市場)。此消彼長中,小米增長神話逐漸破滅。
無法遏制的下滑勢頭在2016年變得愈加慘烈,堪稱“雪崩”。IDC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分別下跌:32%、38.4%、42.3%、40.5%。全年出貨量4150萬臺,同比下跌36%,市場份額從15.0%下降到8.9%,跌落到第五位。前面四位是依然瘋狂增長的競爭對手:2016年OPPO出貨量7840萬臺,同比增長 122.2%,位列第一;華為出貨量7660萬,同比增長21.8%,位居第二;VIVO出貨量6920萬臺,同比96.9%,位列第三(以上數據僅限于中國市場)。從第一跌至第五,小米危險,雷軍迷茫。
小米已處在內憂外患之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小米線下實體店很弱,在四線城市和縣城鄉鎮根本不知道小米,只有10%的人在網上購買小米,而VIVO、OPPO以及華為將專賣店遍布鄉鎮。第二,小米“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的商業模式和高性價比、粉絲經濟的營銷策略被廣泛借鑒,競爭對手用“小米模式”與小米貼身肉搏,并依靠營銷狂轟濫炸趕超小米。第三,手機行業的比拼已經從軟件服務到核心技術,尤其是芯片自主研發能力,對精細化管理和供應鏈整合提出更高要求,與蘋果、三星、華為相比小米處于明顯劣勢。
雷軍已經意識到小米病入膏肓,他開始慢下來復盤過去五年高速增長模式的得失成敗,他將2016年稱作“補課元年”,并提出“補課、降速、調整”戰略,堪稱小米內部二次創業。針對內憂外患三大困局,雷軍做出三大核心調整:
首先,加速布局線下店小米之家。到2016年底小米之家開業51家,平均每平米營業額26萬元。2017年5月底已突破100家,年度目標200家,三年內達到1000家,每家營業額1000萬元。
其次,擺脫屌絲專用的品牌形象。2016年2月24日發布的“小米5”售價比以往提高40%,2017年4月發布的小米6定價2999元,這些都是小米向中高端挺進的嘗試。除紅米繼續占領低端市場之外,小米將通過旗艦系列、Note系列和MIX系列滲透中高端市場。
最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2016年小米在全球范圍內申請7071項發明專利。2017年2月小米發布手機芯片,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后全球第四家擁有自研芯片能力的手機公司。在最新BCG評選的全球最具創新的50家公司里,中國只有小米和華為入選。
作為掌舵者,雷軍已經找到帶領小米走出泥潭、再攀高峰的方式,立竿見影的效果將在2017年初顯現。2016年無疑將成為小米的轉折點,看起來外部環境危機四伏,內部管理千頭萬緒,而這些紛擾不過是漫漫征程中的短暫插曲。此時,小米不只是一家手機公司,而是圍繞智能硬件生態鏈布局的控股集團,盡管雷軍還沒有整合并更名。到2016年底,小米共投資77家智能硬件生態鏈公司,其中30家發布產品,16家年收入過億,3家年收入過10億,4家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獨角獸。2016智能生態硬件收入150億元,連接超過5000萬臺智能設備。其中,2016年小米空氣凈化機銷售量突破200萬臺,到2017年4月初小米手環累計銷售3000萬只,小米移動電源累計銷量5500萬只,在十多個品類里成為中國第一。
顯而易見,小米正努力打造智能手機之外的第二個家喻戶曉、數一數二的品類。雷軍興致勃勃的說:“我們通過手機為切入點,來實現我們的商業夢想,所以三年前我們開始生態鏈計劃,只要你產品做得好就可以納入小米生態鏈。”
這有點像聯想控股之于聯想集團。聯想控股持有聯想集團31.47%股權,前者為控股母公司,后者為IT集團。2016年聯想控股收入3070億元,其中聯想集團占92%,達到2825.51億元,過去幾年聯想控股90%以上的收入來自聯想集團。然而,2014年聯想控股只有40%的利潤來自聯想集團,2016年這個比例下降為27%。盡管聯想集團的收益會影響聯想控股的業績,但兩者之間不能完全劃等號。同樣,小米手機已不能完全代表小米,盡管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小米手機仍為小米主業,但隨著小米智能生態鏈范圍不斷擴大,小米手機對小米的影響力將逐漸減少。
到那時,小米才是雷軍心中想做成的小米,才真正走向成功。
3
七年之癢:科技界的無印良品
七年前,雷軍鼓勵千萬人要把握時機:“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如今,他仍然以豬自況,只是姿態完全改變,“要有豬的謙卑。我都躺在地板上了,沒有人能擊敗我。做企業就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抹黑,各種各樣的攻擊。我覺得我都是豬了,還有什么能被擊敗的呢?”
從飛到天上去到躺在地板上,這既是過去兩年小米的真實寫照,也是雷軍內心境界的升華。雷軍跟人說話的時候,非常真誠堅定,就像把鐵釘砸在木板上,這正是喬布斯所說的“現實扭曲力場”。創辦小米之初他要求員工保密低調,如果失敗了也沒人知道這是雷軍干的,現在他敢公開承認跌到地板上,內心強大而坦蕩,對于珍視名聲勝過生命的雷軍而言,這是一種鳳凰涅槃般的超級自信。
富過六代的全球財富家族羅斯柴爾德家族始祖邁耶·羅斯柴爾德曾說過:“我蹲下,跪下,是為了跳得更高。”當雷軍躺在地板上,小米已開始觸底反彈。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機國內市場份額為9.0%,去年第四季度小米僅為7.4%,環比增長21.6%,小米正努力搶回更多市場份額。與此同時,2016年小米在印度市場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位居印度市場前三,國際化初獲成功。
2010年創業之初,粉絲將雷軍稱為“雷布斯”,將小米視作“中國版蘋果”,但雷軍認為小米更像帶有谷歌元素的亞馬遜:基于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打造出MIUI系統,像亞馬遜一樣在線銷售的中國第三大電商公司。其實小米當時就是“蘋果+谷歌+亞馬遜”的綜合體。2014年之后,雷軍說小米要向海底撈學服務,讓他懂得口碑是超預期;向同仁堂學習真材實料做產品,讓他知道要堅守品質;向Costco學習低毛利、高效率是王道,讓他重視流通效率以及消費金融。
從2016年開始,雷軍掛在嘴邊的學習標桿換成無印良品,并多次表示“小米要做的是科技界的無印良品”。這里有兩個關鍵詞,“科技界”和“無印良品”,缺一不可。
“科技界”是指智能硬件生態鏈。雷軍秉承“入資不控股,幫忙不添亂”的投資理念,建立以工程師為主的投資團隊,矩陣式全方位孵化智能硬件生態鏈公司,那些未被驗證的產品小米不會投資,只投資滿足80%用戶的80%需求的產品。
智能硬件生態鏈是關乎小米興衰成敗的核心戰略,是小米手機能否戰勝競爭對手的關鍵之戰,總結而言小米有四大優勢:第一,小米孵化的公司覆蓋全部智能硬件領域,包括可穿戴設備、家用機器人、智能家居、VR、車載硬件等,都是圍繞智能硬件布局的相關多元化擴張,符合“科技界”定義。第二,小米向被孵化企業輸出價值觀、方法論,利用小米自身的電商平臺、小米之家、供應商體系、品牌美譽度等資源提供支持,這對被投資的創業公司價值非凡。第三,小米的商業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經被驗證成功,小米的成功可以在智能硬件領域被復制。第四,中國已進入消費升級時代,年輕人對智能硬件的消費需求巨大,低質低價的商品會被淘汰,高性價比的產品深受喜愛。
有必要提醒的是,小米智能生態鏈一定要開放,不能做成閉環。其實自2014年底小米入股美的集團至今,雙方合作并無實質進展,小米與大型家電企業合作還需要調整戰略,改變模式,尤其關注企業文化融合。按說小米作為互聯網公司更加開放,但美的在業界向來以開放著稱,企業文化為“開放、和諧、務實、創新”,創始人何享健將“開放”放在首位。
“無印良品”可概括為新零售。創辦小米之初,雷軍就設想以后至少銷售四五十種發燒友喜歡的精致消費電子產品,讓每一個人用便宜的價錢買到優質的產品,享受科技的樂趣。過去6年,雷軍始終認為中國零售業市場費用很高、促銷人員費用很高、渠道很貴,不可能物美價廉,“產品沒人買而且還貴”。而且小米線上銷售火爆,物流體系完整,產品供不應求。但是2016年競爭對手通過線下專賣店迅猛逆襲,而小米形勢急轉直下,雷軍果斷決定“補課”,未來小米就是一家自帶供貨商的“消費電子精品店”,通過提升效率將成本降到5%左右,打通所有零售環節。
智能硬件生態鏈和新零售兩大戰略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當100家智能硬件公司都做到行業數一數二,當1000家小米之家和中國第三大電商公司小米網聯手打通線上線下銷售體系,小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孵化生態系統,成為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零售連鎖集團,躋身世界500強只是時間問題。
2017年5月底,雷軍在家鄉武漢演講時胸有成竹的說道:“今年小米有99%的把握營收規模超過1000億。明年也會有40%—50%的增長”。換句話說,2018年銷售收入將達到1400億元—1500億元。2016年世界500強第500位英國耆衛保險公司營業收入209.233億美元(1419.7579),而2015年第500位武鋼集團營業收入237.2億美元,不升反降。以此推算,小米將在2018年進入世界500強,出現在2019年的榜單上。此時小米成立還不到十年,這又是全球商業史上的一個奇跡。
五年風雨兼程,三年艱難蛻變,小米正在從優秀走向卓越。雷軍已48歲,依然是斗志旺盛、初心不改的少年。他和小米已經取得足以證明江湖地位的成就,但他還應該取得更偉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