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忍不住刷朋友圈?試試這三個方法吧!

文/小宋老師

1.

表面上是在玩微信,實際上是在尋求獎勵

當我們總是忍不住去刷微信朋友圈的時候,其實背后還隱藏著更加深刻的原因。

在我們的大腦里面,存在著一個獎勵系統。這個獎勵系統總是在四處尋求潛在的獎勵來犒勞我們自己。一旦發現有潛在的獎勵,我們大腦中的獎勵系統就會釋放出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神奇物質。這種神奇物質的作用就在于會讓人感到興奮,而且還會劫持一個人的注意力,促使人們馬上采取行動去得到那個獎勵。

之所以有很多人總是會忍不住的去刷朋友圈,實際上就是在尋求某種獎勵。而且想要得到這些獎勵也是非常之便捷。你需要做的就是掏出手機,點開微信,然后就可以開始你的探尋獎勵之旅了。

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微信里面存在著哪些獎勵。

2.微信里面到底有啥獎勵?

第一,社交類獎勵。

這些暗藏的獎勵可能是有人會為你所發的圖片或狀態點贊,或是搶到了一個1塊錢巨額紅包,或是在新建的朋友群當中熱火朝天的聊天。總之,此類獎勵會讓你獲得一種成就感、歸屬感以及與他人之間的聯結感。

其實,朋友圈就是個小社會,它能夠滿足你的諸多社會型需求。實際上,人際交往類獎勵是玩微信的人最渴求的一類潛在獎勵,這也是由微信本身的社交媒體屬性所決定的。

對我來說,最難忍住去刷朋友圈的時候就是剛剛發布一條最新狀態的時候,這時自己總會忍不住頻繁的去刷微信朋友圈,急切的看有多少人會為我點贊,看有多少人會認同我的觀點。一旦看到有很多人點贊,就會感覺很有成就感,感到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第二,娛樂類獎勵。

這些暗藏的獎勵也可能是通過刷朋友圈,發現一些好玩兒的圖片、段子或視頻。也許是一張萌萌噠的寵物圖片,也許是一個無底線的重口味段子、也許是一段讓忍俊不已的搞笑視頻,總之一旦碰到此類好玩兒的東西,都可以讓人快速感到愉悅、立馬感到開心。這些暗藏的獎勵可以總結為娛樂類獎勵。

第三,知識類獎勵。

這些暗藏的獎勵還可能是通過玩微信所獲取的一些新知識、了解到的一些勁爆的信息甚至是喝上一碗熱乎乎的心靈雞湯。例如,《如何在一個月練出魔鬼身材?》、《上海哪里吃飯,可以打一折?》、《沒有得到想要的,即將得到更好的》等諸如此類的文章。我們可以把這一類的獎勵概括為學習類獎勵。

3.和微信和平共處的三個方法

我們已經對人為何會控制不住玩微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不難看出,只要微信里存在著潛在的獎勵,我們就很容易忍不住去玩微信。

在這里,我們就不介紹類似把智能手機換成藍屏手機之類的變態玩法了,下面我們著重推薦三個靠譜的方法,來幫助重度手機微信玩家走上康復之路:

第一,以事后悔悟之心,破臨時之癡迷。

根據大腦獎勵系統的運轉規律我們可以知道,大腦只要發現有潛在的獎勵機會就會分泌多巴胺,刺激人們馬上去采取行動去得到獎勵。但是請注意:潛在的獎勵機會并不等于最終就一定能得到真實的獎勵。

也就是說,你很可能會在玩了一兩個小時的微信朋友圈之后,卻忽然發現沒有得到任何獎勵——既沒有人給自己新發的狀態點贊,也沒看到搞笑的段子,更沒讀到什么干貨的文章,只是得到了一些毫無意義的碎片化信息,最后反而是越刷朋友圈就越感到空虛加焦慮。

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牢記每次長時間玩完微信之后的那種空虛感和悔恨感,那么在下一次忍不住玩微信的時候,我們就會多出幾份自控力。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每次忍不住刷朋友圈的時候,先在心理重溫一下那種刷完朋友圈的空虛感和悔恨感,那么我們很有可能會放下手機。

正如古語所說:“以事后悔悟之心,破臨時之癡迷。”佛教當中曾經運用“靜觀腐尸”的做法來幫助人們破除淫邪的念頭,運用的也是這個原理。

你甚至可以嘗試把每次玩完微信之后的那股空虛感用語言表達出來,然后用手機錄下來警示自己。

例如,你可以這樣在手機中錄音:“搞什么東西!今天又瞎玩了好幾個小時的微信,白花花的時間都被這樣浪費了,好有罪惡感,真想砍斷我這雙罪惡的雙手……”當下次在控制不住玩手機微信的時候,你就可以先掏出手機,播放一遍上述錄音來提醒一下自己。

第二,把玩微信當作是對自己的一種獎勵。

大腦中獎勵系統的存在意味著人們總是渴望著得到獎勵,這是科學規律,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性不可滅,科學規律不可破。

但是我們卻可以順勢而為,把“玩微信”當作是一種獎勵,來激勵我們完成那些不太喜歡去做、但是卻非常有價值的事情。說得文縐縐一些,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叫稱之為——把不喜歡做的事情給“多巴胺化”。

還記得我們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多巴胺的神奇作用嗎?這種神奇的化學物質可以讓人的大腦變得興奮,會劫持人們的注意力,會促使人們馬上采取行動去獲得獎勵。

所謂把不喜歡做得事情給“多巴胺化”,就是指為那些我們不太情愿去做、但是卻非常有價值的東西賦予一定獎勵,從而原本沒有吸引力的事情因為獎勵的存在而變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這個方法的原理就有點像給一粒苦澀的藥丸包上一層甜滋滋的糖衣,從而讓良藥變得不再苦口。

由于玩微信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獎勵,因此玩微信就可以成為一種“多巴胺化”的有效工具。具體來說,我們可以給自己規定:如果自己堅持讀了1個小時的書,那就準許自己玩10分鐘的微信;如果自己今天能夠順利完成寫作任務,那么就可以允許自己在完成任務之后多玩兒一會兒微信;或者是,如果自己今天堅持健身計劃了,那么就準許自己多玩兒一會兒微信。

這時候,玩微信就變了一個有效的激勵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攻堅克難,去完成很多看起來沒有什么趣味、但是卻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三,只在特定的時間內玩微信。

很多事情往往看起來很難堅持,但是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容易很多。和微信和平共處的第三個辦法就是只在特定的時間內玩微信。例如,規定自己只在吃完飯后的那一小會兒時間玩手機,或者是只在工作感到特別疲憊的時候去玩手機。

如果不在特定的時間內玩手機,我們就很容易在不知道該干什么的時候,下意識的掏出手機來玩微信。這種做法簡直就是時間的隱形殺手。本來我們的初衷是充分的利用碎片化時間,但是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我們的時間被碎片化了。

我是說,由于我們總是忍不住去玩手機,因此喪失掉了太多整塊兒的時間,于是我們就開始變得難以集中注意力去完成那些看似艱巨的任務,我們會開始變得拖延,最終慢慢對自己的自控力喪失了信心。

另外一點就是,隨時隨地玩手機會讓我們的注意力不停的被分散。當我們在完成一個任務的時候,一旦注意力被分散,再回到任務上的時候,往往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才能重新找回原來的思路,這都意味著時間成本的上升。

因此,給自己立個規矩,在學習的時候堅決不玩手機,只限制自己在特定的時間內玩微信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我拿自己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實驗,在早上這段寶貴的時間段內,我只規定自己在吃完早飯后玩會兒手機。一是因為剛剛吃完早飯就投入學習或工作,很容易導致精神過于緊張,不利于胃部消化。二是因為早飯前,我往往已經完成了一個多小時的緊張學習,這時大腦也需要放松休息一下。

在特定的時間內玩微信,還要注意一點:千萬不要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去刷朋友圈。這時我們應該把時間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例如讀書、運動、寫作等。

而玩微信這種看起來不需要太多意志力的事情,應該放在一天當中的“垃圾時間”內去做,并且限定好時間,例如吃完飯后犯困的時候,長時間的工作之后感覺到很疲憊的時候準許自己玩手機,每次玩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等等。

今天有事情臨時去了一趟交警大隊,宣傳欄上打出了“少參加應酬,多讀書”的標語。覺得這話說得很實在,借用過來作為文章的結尾吧。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少刷朋友圈,多讀書。少接觸點碎片化信息,多讀一些有深度的好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