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人能很快的敲打出一篇文章,有的人卻不能。對那些能很快寫出一篇文章的人來說,他們在寫作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大量的輸入,并且輸入的東西已經(jīng)在腦子滾瓜爛熟的成體系了。他們能隨意的調(diào)取知識,能隨意的整合知識,然后才能源源不斷的輸出知識。
輸出的前提是輸入,而且是大量的輸入,有條理,有體系的輸入,我們都不是神,還不能憑空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我們只能不停的去學習知識,然后把學到的東西修修改改,變成屬于我們自己的知識。
當我們有了足夠多的儲備的時候,我們再去輸出就會變得很容易了。因為把輸入的東西變得滾瓜爛熟以后,知識間相互融合就能產(chǎn)生大量的知識,到那時,我們是知識產(chǎn)生新的知識。
當我們沒有足夠多的儲備的時候,理論知識都沒有的時候,實踐更是很盲目的。因為我們本身的儲備量就少的可憐,怎么能做到源源不斷的輸出呢。少量的知識儲備根本無法做到知識再整合,再融合。這就是知識領(lǐng)域的“馬太效應(yīng)”。當我們懂的越多的時候,我們學的就越快,我們也更有興趣去學。當我們懂得很少的時候,我們喪失了學習任何東西的興趣。
比如在記憶英語單詞的時候,當我們擁有5000的詞匯量的時候,閱讀英語文章根本不想去讀,因為不懂的詞匯太多了。但是,當我們擁有25000的詞匯量的時候,我們在閱讀英語文章的時候,如果碰到不認識的詞匯,我們心里會想:我都有那么多的詞匯儲備量了,居然還有我不認識的單詞。于是,不認識的單詞激發(fā)了我們的興趣,我們會通過詞根詞綴去推測出單詞的意思,或者直接查英文詞典。
積累知識可以分為兩部分,一個是零碎信息的積累;另一個是系統(tǒng)的學習。
零碎知識的積累并不是浪費時間的行為,關(guān)鍵看我們?nèi)绾蜗@些零碎的知識。零碎的知識我們可以放到舊有的知識體系中,把新知識和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才能記憶深刻。另一個方法是把零碎的知識都存放到一個文件夾中,當我們積累到足夠多的零碎知識后,再去對零碎的知識進行加工整理分類。
另一個積累知識的方法是系統(tǒng)的學。一本書要比一篇文章更系統(tǒng)些,一期課程會比一節(jié)公開課包含更多的干貨,所以我們要系統(tǒng)的去學習。既然我們是新手,我們要跟著專家去學,這比我們積累零碎的知識,然后自己形成體系要好的多。
我們又沒有比被人聰明多少倍,憑什么別人花費好幾年構(gòu)建的知識體系,我們僅僅靠零碎的信息就能搭建出來的?對我們新手來說,先接受一個存在的知識體系,把這個體系印刻到大腦中,然后再對這個體系修修改改,才會有所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