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祖國,感謝社會。從我上學時,再到如今我女兒上學時,減負這件事,都一直被重視著。
2018年12月28日,《中小學生減負措施》(減負三十條)出臺了。
該文件經國務院同意,由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全國婦聯等九部門聯合印發,明確提出要引導全社會樹立科學教育質量觀和人才培養觀,切實減輕違背教育教學規律、有損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的過重學業負擔,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
毫無疑問,減負又成為熱點話題。
教育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而減負措施的出臺,必然是為了減輕家長和學生的負擔,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成長,同時緩解廣大家長精神和經濟上的壓力。
但事實上,減負之路任重道遠,而減負背后的你我他,其實一點也不輕松。
作為一個幾十年前曾經是減負主角、如今是家有小學生的家長,在這點上深有體會。
回想幾十年前讀書那會,當時還是初中生的我,聽到國家呼吁給廣大中小學生減負時,別提多開心了,為什么呢?很簡單,意味著作業減少了,和小伙伴玩耍的時間多了。
而早在1988年,第一批“減負”政策就出臺了:小學一年級不留書面作業;二、三年級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30分鐘;四年級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
隨后的十幾年,國家接連出臺了多項減負政策,更多的是減少在校學習時間和課后作業量。
學生是開心了,可老師和家長就犯愁了:作業這么少,萬一成績上不去可怎么辦?這可是孩子人生的起點呀!不行不行,可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各種課后補習班成了減負背后的“標配”,誰家孩子不報上幾個班都說不過去。
而光是補習班還不夠,還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興趣班、提高班、特長班,可以說是全面發展、多點開花,畢竟大家都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的宗旨。
爸媽當年的感嘆,我記得十分清楚:以前5點放學,在晚飯7點前就能完成作業,自從報了各種提高班,現在4點放學,作業經常做到11點,還多花了不少錢......
少年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國家興,為了讓廣大青少年在教育中更好地成長,國家一直都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而中小學生減負工作更是關系到教書育人的大事,也只有切實把中小學生的負擔減下來,才能讓他們快快樂樂的學習,健健康康的成長。
但實際上,隨著一批批減負政策的出臺,廣大家長在拍手叫好的同時,轉過身卻悄悄給孩子“加餐加料”。
作為家長,我也不例外。畢竟孩子未來要面對的是激烈的競爭,既然是競爭,總會有人領先、有人落后,誰愿意自己的孩子落后呢?我相信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于是減負政策下的家長,顯得更為焦慮了。尤其是在這個到處都在販賣焦慮的時代,許多家長把自身的焦慮轉移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你是家長,當你聽到孩子要減負,不補課、作業很少、在校時間減少,你會有什么反應?你會怎么做?
可憐天下父母心,我想90%以上的家長不會真正地把減負當減負,更多的會想:趁大家都減負時,我的孩子一定要多學點東西,現在競爭如此激烈,千萬不能落后呀!
說好的減負呢?國家要求減負,家長悄悄使勁,孩子反而更累。
之前看了一則新聞,說的是開封有個5歲的小女孩,活潑開朗,當她父母送她去參加4個興趣班后,性情大變,變得又煩躁又敏感,還不愛說話,行為和語言都充滿攻擊性。后經醫生鑒定,小女孩患上了輕度抑郁癥。
我們能說她的父母做錯了嗎?
當然不能,誰家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呢?
但如果教育是一味地為了培養孩子某種特長而逼孩子去學什么東西,這從根本上就錯了。
盡管國家出臺減負政策,學校也在不斷調整制度給學生減負,包括不布置作業、減少在校時間、小初不再筆試、增加文娛活動內容等,但廣大家長絲毫不含糊,紛紛放大招:尋求更多補習班、提高班、興趣班,甚至會抽時間親自上陣,陪同學習......
我們不禁要思考,在這種走偏的焦慮式教育下,我們的孩子又能走多遠?
想到這里,我不禁一陣膽顫:就算孩子贏在了起跑線,會不會有一天倒在終點前?
作為家長,我們的教育觀念應該趨向理性,而不是任由焦慮去左右,從而進行填鴨式的盲目教育;而除了響應國家的減負政策、給孩子減負外,廣大家長也需要減負——減少不必要的精神焦慮和負擔,畢竟教育這件事,是需要廣大家庭重視一輩子的事業,而不是急功近利,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