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因果?

無數的哲學家都已經證明過,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前啟后繼的狀態變化,想證明因果律的存在,除非我們知道這個宇宙的全部信息——來自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也描述了類似的證明。

然而,有一種簡單而直觀的敘事也許可以直接描述我們至今為止所觀察到的現象。當前啟和后繼現象在時間線上發生時,如果后繼的現象包含了前啟現象的全部信息(或者說是質能),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后者是前者的結果。反過來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前啟的現象包含了后續現象的所有信息,我們就可以認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這個解釋建立在我們對“惰性運動”的基本理解上,也就是說,在這個宇宙內部,除了“永恒”(相對于人類這樣的觀察者而言)的惰性運動以外,并不存在其他的東西。而我們假設這些運動在時間上總是從前一個狀態轉化到下一個狀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所有的信息(也可以稱之為質量和能量)是守恒的,只有狀態的不同變化。物理特別是化學層面的演變非常鮮明地表達了這一點。在化學反應中,是原子、電子和其他粒子不斷地從一種組合狀態轉變到另外一種組合狀態。在宏觀上的理解也是一目了然的: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在生物圈中循環,我們呼出的水汽最終會降落在大地上,我們死后的身體會分解回自然構成另外一種組成。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宇宙間的總信息從未發生過任何變化。在一個宇宙外部的觀察者看來,整個宇宙是靜態的,而唯有宇宙內部的觀察者因為信息的不足才得以看到空間和時間的演化。就在不久之前,有一篇文章討論了時間是如何從量子糾纏的內部所涌現,而一個外部的觀察者卻只能看到靜態的量子糾纏:《Quantum Experiment Shows How Time ‘Emerges’ from Entanglement》。

當我們在說原因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說結果。而我們在討論結果的時候,其實我們總是在說原因,而兩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其實本身就是一個東西。如果兩個現象之間的關系無法達到這個程度的描述,那么它們之間的因果相關性可能就會相對較低。

這個世界是由無數的回環所組成的,類似于分形的結構。

分形

分形和回環作為一種隱喻概念,表示出某個前啟后繼的組合現象會不斷的反復重現,在表征近似于完全一樣(如果我們考慮到時間,那么這世界上沒有任何現象是完全重復的,而只可能是近似重復的)。而因果律就是人類經歷了數千年的認知實踐以后總結出來的一種描述,到目前為止,這種描述對未來預測地非常好,而科學更是完全基于此之上的,要求在嚴格控制的實驗過程中可以多次重現出分形和回環現象,由此來證明一個高度相關的描述在未來也可以被嚴格重現。

分形也提供給我們另外一個暗示,也就是宇宙尺度的分形和人類尺度的小分形并不沖突,而是連接在一起的整體。這意味著,“這個人沒喝水所以死了”,和“宇宙一開始所有的初始狀態和信息導致這個人死了”是非沖突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想要尋找一個原因的時候,因為分形和回環的存在,我們不能,到現在為止也無法,也沒有必要去尋找那個終極的答案來回答,只要找到了最基本的分形結構,我們就可以對因果關系做出歸納性的結論。

所以,也許我們以后應該用“分形關系”或者“回環關系”來代替我們曾經用過的“因果關系”或者“因果邏輯”。

這個理解會改變我們對這個世界本身的理解。比如說,這個世界——宇宙從整體上來說從未發生過變化——除了對于內部的觀察者而言(就好像是電影里的主人公一樣,對嗎?)。或者說,在這個世界里,沒有什么東西是新的,一切都是已經存在的東西。唯一說得上是新的東西,不外乎是已有的材料所導致的新的組合——這也符合我們作為內部觀察者的觀察和實踐。就這一點而言,重要的事情在于,身處于其間的智能最好不要說“因為這個世界從未變化過,那我就隨便玩兒玩兒就好了”。正相反,因為信息不充分,身處其間的智能所體驗的信息是非常多變和多彩的,為了自己的“未來”,需要認真地活下去和計算下去,才能揭示出自己在宇宙中真正的軌跡(反正已經順著潮水走到這一步了,多走幾步看看又何妨呢)。

人類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雖然口頭上總是說“人類并非是萬物之靈”,但其實在思想上看不出來有任何檢討之意。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人類總是把自己作為一個“世界之外”的觀察者,而忽略了“自己正是在這個宇宙中的觀察者,是這個宇宙演化的一個部分”。關于這一個部分,足以適合另開一文慢慢討論了,比如,從“測不準原理”說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