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是一本由明代作家馮夢龍編寫的書。該書分為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十個部分,共計二十八個小類。它是一部匯集了先秦到明代各個時期的智慧故事的集子。《智囊全集》中記錄了各種智者的故事和智慧之道,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創(chuàng)造史和實踐史。
上智部·丙吉
吉為丞相,有個車夫嗜酒,跟吉一起出門,喝醉了吐在丞相的車上。西曹主吏打算斥責他。吉說:“因為酒醉的過失就開除一位士人,讓這個人還有什么容身之處?西曹你暫且忍耐,這只不過是臟了丞相的車墊而已。”這個車夫是邊郡人,熟悉了解邊塞的緊急情況。曾經外出,正好看見驛站的騎手拿著赤白囊,邊郡的緊急文書快馬送來。車夫于是跟隨驛站騎手到公車刺探,知道敵虜侵入云中、代郡,立即返回。見到吉,把情況告訴他,因而說:“怕敵虜侵入邊郡,二千石的官吏有年老有病不能勝任軍事的,應該去查看。”吉贊成他的話,召來東曹根據邊長官的科目條目去查找這個人。還沒結束,皇帝下詔召見丞相、御史,詢問入侵郡的官吏。吉詳細回答。御史大夫倉促間不能知道詳細情況,因此受到譴責;而吉被認為能為邊事擔憂盡職,是車夫出的力。
進被任命為山西巡檢,有個軍校到京城訴進。皇帝知道后召見,知道是誣告,立即把他送到進那里,命令殺掉他。正好碰上并寇入侵,進對那個人說:“你敢告我,確實有膽量。現在赦免你的罪過,能消滅并寇的,就向朝廷推薦你;如果失敗,就自己投河自殺,不要弄臟了我的劍。”那個人踴躍赴戰(zhàn)場,竟然大獲全勝。進就推薦提升了他。
[馮述評]
對于容忍小過錯的人,他會用一技之長來回報你;對于解除大仇恨的人,他會用生命的力量來報答你。只有對于這種急于回報的心情加以適當的引導,他的長處才會被激發(fā)出來并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他的力量才會被激發(fā)出來并得到充分的運用。那些尋求過錯、執(zhí)著仇恨的人,不是太傻了嗎?
上智部·魏元忠
唐高宗在前往東都洛陽時,關中地區(qū)正遭受饑荒。高宗擔心路上盜賊較多,就命令監(jiān)察御史魏元忠負責檢查車馬前后。魏元忠接到命令后,立即在赤縣監(jiān)獄中找到一個盜賊,這個人的神態(tài)、言語和普通人不同。魏元忠命令釋放他的桎梏,換上衣服,讓他騎著馬跟隨著自己,和他一起吃飯、睡覺,并委托他追查盜賊。這個人笑著答應了,等到了東都洛陽時,高宗的士卒馬匹有上萬數,卻沒有丟失一文錢。
[馮述評]
根據不同人的才能特點,讓他們擔任合適的職務,連盜賊都可以被利用。那些迂腐的讀書人以“雞鳴狗盜之雄”的稱號嘲笑孟嘗君,卻不知道在那個時代,除了雞鳴狗盜之徒,他根本用不著其他人!
上智部·范仲淹
范仲淹任用官員,多取氣節(jié)而略細故,如孫威敏、滕達道,都是他一貫重視的。他擔任統帥時,設置僚屬和門客,多取遭遇貶謫但尚未恢復原職的人。有人為此疑慮,公說:“人有才能而無過,朝廷自然應該任用。若有實際可用之才,不幸陷入吏議,不因事起用他,就將成為廢人。”所以,范仲淹所推薦的人多為有才之士。
[馮述評]
世界上沒有無用之人,所以朝廷沒有不重要的事情,不是有遠見的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上智部·狄青
狄青是從行伍出身的,做了十多年的軍官,當他顯貴之后,臉上的疤痕還在,他說:“留下這些疤痕來激勵軍中的士卒。”
[馮述評]
如果不去掉臉上的墨痕,便可以知道他不會輕易追隨梁公。
上智部·邵雍
熙寧年間,新法剛剛實施,州縣騷動,邵康節(jié)閑居在山林中,學生和舊時官宦都想要上奏彈劾然后歸隱,寫信問邵康節(jié)。邵康節(jié)回答說:“現在正是你們應該盡力的時候。新法雖然嚴厲,但你們如果能放寬一分,老百姓就能受到一分恩惠。上奏彈劾然后歸隱又有何益處呢?”
[馮述評]
李燔常說:“人不一定非得要等到取得官職才去建立功業(yè),只要盡力做到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他人,就是功業(yè)了。”
蓮池大師勸人做善事,有時有人以無力為借口推辭,大師指凳子說:“假如這張凳子傾斜阻礙道路,我把它擺正,也算是一件善事。”像這樣存心,便會覺得面臨困難就上奏彈劾然后歸隱是舍棄寶藏一樣空手歸來。
鮮于侁擔任利州路轉運副使時,有百姓沒有申請青苗錢,王安石派官吏責問,鮮于侁說:“青苗之法,愿申請則給予,民自不愿,怎能強迫?”東坡稱贊鮮于侁“上不違反法律,中不損害親情,下不傷害民眾”,認為是“三難”,做官應當以此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