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如約來到安咖啡這里進行讀書分享活動。晚上的交流自己分享了兩本書《決策與判斷》和《幸福的方法》。期間自己在和朋友進行分享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同時也在傾聽的過程中,解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最后也收獲了自信。
現在和朋友交流自己更加傾向于選擇比較安靜的地方,像當地的一些人流量大的地方(例如新世紀、天虹之類的,PS:自己家鄉在邯鄲,一個四線小城市)更適合娛樂。今天選擇的距離家也不遠,交通方便,私密性也比較好,比較容易產生深度交流的氛圍。如果有邯鄲的讀者,歡迎推薦類似的場所哦,也許我們也有機會交流學習。
下面是今天主要分享的內容:
1. 在讀書分享會上分享的兩本書內容,以及對應的個人和朋友在交談過程中的感悟。同時,給自己也設定一個小目標,算是做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2. 自己在交談過程中所介紹的內容。因為有的朋友對我在讀書分享會上的個人分享很感興趣,我嘗試把自己記住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3. 在交談中,解決了我自己困惑的問題以及收獲。
讀書內容分享
這個部分主要來講在這個讀書分享活動中的兩本書,《幸福的方法》[1]和《決策與判斷》[2]。
《幸福的方法》
如果有不喜歡讀書的讀者朋友,而且喜歡看視頻的話,推薦大家去網易公開課觀看:《幸福課》,哈佛大學的。觀看視頻,順便也可以聽一聽英語,如果你能記下來會更好。
追尋幸福和快樂應該是我們人類的天性,這位作者從自己的實際需求出發,結合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研發出了這一套幫助我們追尋幸福的方法。里面的一些建議我也有實踐,對于提升自己的整個幸福基準線有很多幫助。
具體分享內容:
1. 問:”怎樣才能更幸福?“ 而不是“為什么我不幸福?” 因為我們大腦注意力是可以被控制和轉換的,當你向自己大腦提出“如何去尋找幸福”的問題,大腦的注意力會自動的尋找讓自己更加幸福的方法和事情。你可以試一試。
2. 尋找讓自己更幸福的習慣:運動、早上冥想、與伴侶在固定的時間約會、每天寫下5件感恩或是快樂的事情。目前單身的情況下,除了與伴侶在固定的時間約會,其他的建議自己在不斷的嘗試。但是這個春節啊,我長胖了好多好多,悲傷,哈哈,過了今天,回復正常活動。
3. 記錄自己日常的作息。分析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對自己是否有長期有意義。為甚么這么做?你會慢慢發現自己一天下來在做哪些事情,分析完之后,給以后自己做什么改變打下了事實基礎。同時,這個習慣也會幫助自己建立好的生活掌控感。其實這個建議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智慧的好方法,為什么這么說呢?當自己有意識觀察自己生活的時候,我們會增加對生活的敏感度,那么對事情的感悟會慢慢提升上來。
4. 設定不上網的時間。對于我來講,工作之后,白天如果不涉及到工作,那么就不使用手機。現在給小朋友補習英語,我和小朋友達成的協議是:在我們一起學習過程中,把干擾我們學習的電子設備都放在外面。
5. 增加自己的情感儲蓄。尤其是和情感相關的,例如擁抱和接吻。這個在自己生活過程中,尤其是和自己另一半,這個生活習慣的建立非常重要。
6. 寫下自己的幸福地圖:跟家人多相處的機會、睡前給孩子講個故事、說個晚安,每周看一次電影。在生活中多尋找可以增加家庭成員關系的活動,當然這個也是根據自己實際需要來確定。
7. 組團幸福:在自己的身邊尋找希望并且對我們幸福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然后可以一起試著做增加幸福感的事情。
8. 幫助自己心智快速成長的兩個方法: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個人成長和專業成長)和寫下困難的意義。
9. 增加對幸福感覺的敏銳度。問下面這些問題:什么對我有意義?什么給了我使命感?我覺得快樂的事情是什么?什么能帶給我快樂?我的優勢是什么?我擅長做的是什么?
10. 經營一段幸福的關心。什么是真愛?*有理性的愛。* 一段關系的課預測的因素:緊密的、平等的、共同成長的、維系終身的親密關系。 那么怎么做? *能夠妥協、主動理解另一半、用心經營現有的關系、給自己關心的人寫感恩信、簡化生活、允許自己有權利擁有更幸福的生活。*
《決策與判斷》的分享
這本書讀下來主要是介紹我們自己在決策和判斷過程中常見的現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個人收獲主要是了解到自己在做決策過程中是如何思維的。如果你認真閱讀這樣的圖書,你會發現此類書籍書寫的嚴謹性,這個也秉承了英文論文的寫作要求。
下面是我制作的簡單思維導圖(前四部分):
在翻開書之前,先完成了一個讀者調查調查,寫完之后,經過后面讀書的驗證之后,我發現自己也在決策過程中犯過很多錯誤的。
知覺、記憶和情緒
下面我選取一些認為比較好玩的實驗結論分享給大家:
1. “我們的知覺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的預期所決定的,這些預期建立在過去和情景的基礎上。” 簡單講,就是我們在理解事實情況的時候,我們會不自主的過濾掉不符合我們心里預期的事實情況。是不是感覺很神奇?這個結論是在心理學家小心重復的實驗之下得到的。*知覺的本質就是具有選擇性。* 所以在第一章總結的時候,提供了幾個建議從而問自己關鍵的問題:*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否受到了某種動機的驅使?我在看待和處理問題時是否夾雜了自身的預期?我是否與那些與我有著不同預期和動機的人交換過意見?* 問一問這些問題,我們自己可以發現很多我們的認知偏差和動機因素 。在自己做決策的過程中,不妨多問一些自己這些問題,沒準會糾正一些自己的認知偏差,避免做一些錯誤的決定。
2. 學會引導別人的動機。在第二章里面一個聰明的猶太人使用了一個簡單的策略,實現了改變那些反猶太人小孩子的動機。所以我們如果識別了別人或是一個群體的動機,而且你還想對他們施加影響,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掌控主動,使用對應的策略來進行引導和控制。這個行為的引導非常適合教育自己的孩子,給大家舉一個我自己應用的例子:昨天(2017年2月1日,大年初五),家里來親戚,大表姐家里小男孩到中午吃飯的時候非要玩和大人玩麻將(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下,大人在孩子面前要特別注意自己的行為,孩子會主動或是無意識的模仿),這個當然不可以的。注意現在他現在的注意力在要參與大人之間的游戲,最根本的地方也許是小外甥要獲取大人們的關注(我自己的理解)。于是自己提出配他一起玩iPad游戲的建議,小外甥很快從表姐身邊走開,來到我的身邊和我一起玩游戲。改變了小外甥參與大人們活動的最初動機,現在以玩游戲為目標。
3. 行為可以改變態度。讀完這個章節,我終于明白這條建議最根本的地方源于什么地方了?*我們人本身存在認知不協調* 引起的:我們很多時候會不自主的去改變自己的觀念以適應行為,從而保持一致。這個實驗結果,可以應用在我們自己培養好習慣上面。例如,你想培養一個好習慣寫日記,那么拿起來筆就開始寫,找個本子出來,不管心理如何想的,開始寫就好了。在持續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的觀念和行為也會保持一致,即寫日記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恭喜你,成功培養好了一個新習慣。這個好玩的地方也可以應用在其他地方,歡迎你嘗試之后,分享給我,幫助我漲漲見識,么么噠!
4. 認知不協調理論(這條可以幫助你追漢子或是追妹紙,注意學習了,哈哈):*當人們為一件事情付出越多,他們就越認為這件事有價值,而且越有壓力為這件事繼續付出。* 當然這個原則也可以用來培養自己好習慣上面,因為這個也跟自己的行為非常相關。
5. 記憶是如何產生的?*記憶是在我們提取它的時候才建立起來的。* 那么我們記憶是如何進行提取的,提取的過程是否準確,這些都是疑問。在本書中實驗中,在記憶進行重建的過程中,*一個詞語的不同* 都能顯著影響到人們對一件事情進行記憶重組的過程。還有就是大部分人記住的是*一個總體的情景。* 如果回憶中參雜了其他的信息,那么我們很多人就無法辨別出來哪里是舊有的信息和新出現的信息。所以,我們很多記憶都是相當不靠譜的。
6. *事后聰明式偏差:它將已經發生的事情視為相對不可避免和顯而易見的事情,卻忽略了自己的判斷實際上已經受到了已知結果的影響。* 所以如何減少這樣的認知偏差呢?*認真考慮,過去的事件在什么條件下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7. *初始效應*,就是我們俗稱的第一印象。我們會發現在使用相同的詞匯,但是詞匯順序不一樣也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通常是印象)。所以,在現實過程中,如果不想受到別人的誤導(或是偏見的影響),知道這個初始效應是非常關鍵的。但是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初始效應來進行自我形象的建設,例如第一次和女孩子約會,那么你可以使用起來這個,給女孩子建立比較好的印象。
8. 在很多情況下,問題的措辭對人們的回答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所以,如果我們對問題的構造和情景有敏感,那么我們應該小心這些措辭使用是如何影響我們自己決策和判斷的。 所以啊,對于有些對話,我們應該警惕起來。當然我們每個人也不可能都會做到保持清醒,尤其是我們在決定的時候,不應該是在晚上。切記,切記。很多時候晚上都會做出一些愚蠢的舉動(包括受過這些思維訓練的這些人)。那么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呢?*問題呈現的順序、問題出現的情景、問題是開放式還是封閉式、問題是否經過了過濾、問題是否包含了某些時髦詞句、答案選項的范圍、答案選項出現的順序、是否提高了中間選項、問題是從收益還是從損失的角度來提問的。*
分享收獲
在和朋友分享過程中,我收獲了很多:
1. 不可忽視的生物本能。為甚么這么說呢?我發現自己雖然一直在培養自己的理性思維,但是自己本身所帶有的生物因素(男性)還是不由自主控制的,至少在這個方面的認識處于非常膚淺的水平。不怕大家笑話,在剛剛開始跟女生接觸的過程中,我先是看外表是否漂亮(給我白眼吧),然后才會決定是否繼續進行。那么在這天晚上的交流,在這個方面給了我一個什么啟發呢?在選擇伴侶的時候,一定要考慮伴侶的心智水平,這個考慮的權重可以分配的多一些,外貌方面放在最后吧(夜晚感悟)。通過蔡姐姐介紹自己培養孩子的經歷和她介紹其他類似的感悟,一個女人(男人)的心智水平非常會影響自己下一代的質量。所以,可以談很多次戀愛,但是選擇自己終身伴侶的時候,請一定要慎重。
2. 大家對自己進步有著非常強大的執著。雖然很多時候我們定下了目標,沒有選擇去做,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做不一樣的努力。然后在溝通交流的時候,我發現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愿望,但是常常不知道如何去做。例如學習英語(寫在前面:我不是專業的英語研究人員,自己英語學習均是以實用為目的,并非做科研的),參加分享的兩個小朋友和兩個姐姐都有學習英語的需求,但是都不知道如何去做。當然,我自己也給了一些比較容易操作的建議(只針對小朋友,即高中英語的學習),例如如何進行閱讀文章分解,具體常用的詞組如何進行記憶(實用情景記憶,把需要背誦的詞組放到一個實際使用場景進行背誦。因為我們大腦對情節下的記憶更深刻、更持久。)
參考
需要給大家說明的是,中文書籍自己的評定和選擇基本都是基于豆瓣,下面的參考內容均產自豆瓣。所以大家可以從豆瓣上面查找到更為詳細的信息。
[1]《幸福的方法》(副標題: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幸福課),作者:泰勒?本-沙哈爾,中信出版社。
[2]《決策與判斷》,斯科特?普勞斯,人民郵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