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是一種執念,未來是一種幻象,唯有當下是你所擁有的一切,從來沒有一刻你的生命是不在當下。
最近覺得心緒煩亂,就看了埃克哈特《當下的力量》、一行禪師的《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在網上看到有人將這類書都歸于“心學”的范疇,另外還有張德芬的“身心靈”、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稻盛和夫的“活法”、關于“禪”的書。心學不同于心理學有科學的實驗,也不像哲學有嚴謹的推理證明、更不像宗教要信奉誰,而是人在日常遭受痛苦遭受不幸挫折時,慢慢學會與自己心靈相處的經驗,敏感的人將這種經驗概括總結傳授給他人,告訴我們如何去面對生活、如何去擺脫痛苦、怎樣才能達到幸福與平和的狀態。
看完這兩本書,我覺得對我個人而言確實有很多啟發和幫助,以前我總是認為人要勤于思考,人的腦子越用越活,最后陷入各種思緒和情緒當中。而《當下的力量》作者埃克哈特正是提醒我們思維已經成為一種疾病,我們時常被思考所掌控所利用,因此側夜難眠,因此而心緒不寧,更有甚者會出現精神分裂等。情緒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應,沉溺于情緒之中,就會被憤怒、悲傷、煩躁等等情緒所掌控,無法得到心靈的平靜。他教我們要去做一個旁觀者,傾聽你的思維和情緒,用你的意識去觀察它,接納它,然后去放下它。
科學可以讓我們更好的認知這個世界,但是并不一定會讓我們能夠更好的和自己的內心相處。作者認為我們應該終結時間的幻象,沒有任何事情可以發生在過去和未來,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當下,要達到內心的平靜就需要深深的進入當下,從當下汲取力量,進入靈性的殿堂。作者舉了賽車的例子,在賽道上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稍微一分神就可能死亡,正是這種情景讓他們深深的關注當下,清空自己的思維和情緒,讓我們獲得一種由心底而生的快感。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上癮的事物也是有這一特征,比如競技游戲讓你非常集中注意力于當下這局游戲,沒有完成的作業、糟糕的人際關系、對自己前途的憂慮等等都會暫時拋在一邊,進入到當下的狀態,但這只是在逃避思維和情緒,離開了這些游戲毒品就又會被思維和情緒所掌控。埃克哈特要教我們的是如何去有意識的旁觀自己的思維情緒,在日常生活作息之中進入當下的狀態,從不快樂中擺脫。這不是輕易能夠做到的,因為人的思維和小我習慣從過去尋找認同,期望從未來得到解脫,但人只有從當下才能得到解脫,人只能活在此時此刻。
《當下的力量》是告訴怎么去處理思維、情緒和意識的關系,時間、幸福、愛情、臣服意味著什么,怎么放下抗拒和恐懼活在當下。一行禪師的《和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則是從更具體可操作的角度去告訴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一呼一吸之間去修禪,其實也是怎么去保持臨在放下雜念的活在當下,書中從早上醒來、刷牙、行走、接電話、開會等具體事件中去正念的修行,傳授了一些具體去管理情緒、去傾聽、去化解憤怒的方法。一行禪師說念誦晨偈有助于我們安住當下,深覺自我的行為,從早上醒來我們保持正念的呼吸然后念誦一首晨偈:
清晨醒來,微笑。
又是全新的二十四小時。
我發愿全然活在每一秒,
并以慈悲之眼觀一切有情。
曉利 201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