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這話,大家一定沒少聽。不知多少人把它當成座右銘刻在桌角,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講這句話時,滿臉掛著驕傲,像與世人宣布:我乃完美主義者一枚,所有的不完美都入不了我的眼。與其不完美,我寧愿不去做!
這句“警世格言”之所以被當做信條來指引人生,本意是想激勵我們做事追求極致,盡善盡美。可生活的千瘡百孔哪來那么多完美時刻?對于大多數人而言,若事事非完美不做,那最好把手腳和思想束之高閣,才不會玷污“完美”之名。
我想,生活中這句話怕是在沒那么閃耀的“灰色地帶”發揮著更強烈的副作用。人們越來越把注意力偏移到前半句,繼而忽略對后半句的追求。它對多少人激勵不足,束縛有余?又有多少人把它當成自己一事無成的擋箭牌和心靈安慰劑?反回頭還會說,看某某就是不夠好,我要是做一定比他強。你倒是做啊!
有研究發現,如果把人的行為程度從0開始標記,0到1的難度遠大于1到100。就好像火箭升空時,從地表穿越大氣層的幾公里距離所消耗的能量是火箭進入太空后飛行的幾倍。這就是所謂的“萬事開頭難”。如果在起點就用“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來要求自己,讓自己在0和100間做選擇,可能太多人就要打退堂鼓了。其實萬事不是100%也可以!
看《摔跤吧,爸爸》時,電影中兩個細節觸動我思考。一開始,父親認為金牌就該是男孩才能拿,所以膝下無子一直是他心中的痛。但當他意識到“金牌就是金牌”時,心就豁然了。男孩、女孩又有什么分別?訓練過程中,女兒們越來越強,終于該向正規賽事進發了。可是缺少正規的摔跤墊,父親放下尊嚴請求政府官員幫助,可還是碰了一鼻子灰。兄弟聽后覺得好笑:墊子就是墊子,哪分什么正規不正規?一句話點醒父親,即使拿被褥當道具,也要訓練出冠軍來。
同樣不把“完美”當標桿的,還有近年來大火的《就因為沒時間,才什么都能辦到》的作者吉田穗波。這個照顧四個孩子,還考上哈佛的女博士,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之余擠出時間學習、備考。她在分享成功經驗時告誡讀者:“要學會接受生活中大小事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擁有‘完美’人生。”于是即使無法參加全程兩小時的讀書會,安頓好女兒后,就算只能參加45分鐘“也好過沒參加”。
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那些“非完美不接受”的物種大概無法存活下來。反而是怎樣都能活的物種,獲得超強的生命力。它們的存活說明,只要有“一線”生機就要爭取,只要有“一絲”養料也要為已所用。同理,做事情就是做事情,只要去做、去開始就有機會獲得更多可能。這樣的“可能”不是大腦臆想就會發生的。所以生而為人擁有“高級思維”,不該作繭自縛。我們應該盡力伸展所有“可能性”的觸角,即使不能一擊即中,也開啟行進中的進度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