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7

我一直不贊成從前的教育方式,對別人的傷害要忍讓,甚至要以德報怨,因為我覺得被傷害后不反抗,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好惡的判斷,讓傷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隨意被傷害,其實就是一種本能。

所以,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體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鎧甲,讓他們無處可攻;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讓人得逞,但也不讓人太傷。

不進一寸,也不失一毫。

我始終覺得,這個世界從來是有經緯度的,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你的強悍而膨脹,你要懂得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孩子,做一個勇敢而溫暖的孩子,不暖到燙傷自己,也不冷到凍傷身體,如果有人打你,就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回擊。你的回擊越擲地有聲,你的未來更充滿坦途。

沒有人可以照顧你一生,而你要學會愛著自己,從現在開始。

? ? ? ? ? ? ? ? -----《請務必告訴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薄伽丘曾說:“貧窮不會磨滅一個人的高貴的品質。”相反一些擺脫了貧窮、富裕起來的人,他們的道德水準卻沒有隨著財富增長而提高。

他們自詡為社會中的成功人士,因為自己短暫的勝利,而洋洋自得,金錢給予他們的優越感,讓他們忘記了自己是哪根蔥。

沒有意識到一味譴責窮人、羞辱窮人,會激發社會矛盾,為自己帶來不可預料的滅頂之災。

莊子曾說:“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于行之美惡。”

修昔底德也說:“誰也不必以承認自己的貧窮為恥。”真正可恥的,從來不是窮人,不是出在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者,而是那些擁有財富卻永遠精神貧瘠,沒素質、沒道德、沒修養,還自以為了不得,瞧不起人的傻逼。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滿屋風雨、滿地荊棘。幸運之神很少曾眷顧窮人,但苦難卻從不會把他們遺忘。

其實,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世界溫柔以待。

尤其是那些默默付出、卻永遠難以被聚光燈照射的底層勞動者,他們也是這個世界真正的英雄。

? ? ? ? ? ? ? ? ------《那個開豪車的“下等人”》

  生活是平衡的。你不為了賺錢辛苦,就要為了省錢發愁。

  我曾看過一個對環衛工的采訪。凌晨三點,晚睡的年輕人還沒回家,他已經開始工作。

  記者問:是不是很辛苦?他拎著破舊的大水杯,木然憨笑:干啥不辛苦?但是,總得干點啥啊。

  大白話,也是大實話。

  也許我們比他們多一些選擇,但我們懶惰和矯情的余地,其實也非常有限。因為人生在世,有些苦,誰都躲不了。

  沒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的,沒有一種職業是吃著火鍋唱著歌就可以開開心心拿到薪水受人尊重的。

  能苦中作樂最好,能調整狀態最好,能自我激勵最好,能找到更好的去處最好。如果都不能,就再堅持一下。熬住,就是一切。好的人生,都是從苦里熬出來的。熬過了必須的苦,才能過上喜歡的生活。

  人在意氣風發時,精神抖擻地做成一件事,其實不難。難的是,在冗長得看不到頭的枯燥、煩悶、迷茫、壓力、疲憊里,不灰心,不懈怠,堅韌地往前走。這樣的你,才是大寫的英雄。

? ? ? ? ? ------《熬過了必須的苦,才能過上喜歡的生活》

武志紅老師有一本書叫《巨嬰國》,說的是許多男人在婚姻中仍把自己當成一個嬰兒,讓妻子繼續延續母親的角色,這就是當媽式擇偶和保姆式妻子。

結婚后,女人努力承擔起母親、妻子、女兒、兒媳的角色,特別在做母親上,她們快速成長,不斷更新觀點,學習新知識,與時俱進。

而許多父親呢?

他們沒有跟隨孩子二次成長,甚至角色缺失,把所有家務和關于孩子的一切,都推給同樣在上班的妻子,這就是喪偶式育兒和守寡式婚姻。

有很多男人,要么經常加班,要么常年出差,打電話不接,發消息不回,事后總喜歡用“忙”來搪塞。

有時候,他們難得出差回家,卻不是跟朋友去聚會,就是躺在沙發玩手機,反正就是沒空陪老婆。

老婆難受了生病了,發短信告訴他,隔了好久,回五個冰冷冷的字:“哦,多喝熱水。”

有時候終于正常時間回家,你還沒來得及開口,他就說:“我好累,要休息”。

你不樂意了,多嘴幾句,他就像易燃的炮仗,一點就燃。發泄完之后,他摔門而出,最后又剩下你一人呆在冰冷冷的屋里,呼吸著冰冷冷的空氣。

為什么女人在婚姻中越來越孤獨?

喪偶式的婚姻,怎么會不孤獨呢?

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有一段臺詞:

“曾以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獨終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 ? ? ? ? ? ? -----《喪偶式婚姻,究竟有多可怕?》

很多時候,當我們全身心投入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會陷入事情本身當中去。“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尼采曾說:那些殺不死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但是也有很多人被那些殺不死的東西搞的更脆弱了,更焦慮、更迷茫了。而這里面的核心問題就是:你究竟怎樣看待這些事情。

10年前,《紐約太陽報》一位年輕記者對愛迪生進行了一次采訪,那位少不經事的年輕記者問道:??

“愛迪生先生,您目前的發明曾經失敗過一萬次,您對這些有什么看法???”愛迪生很驚訝的告訴記者:“我沒有失敗呀,我只是嘗試了這種金屬,它不能當作電燈泡的材料。”

精神的力量就是如此偉大。

真正決定我們層次的,就是對待失敗的態度。

? ? ? ? ? ? -----《高層次的人,從不糾結這件事》

怎么和孩子相處,似乎沒有一個標準,但每個父母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孩子像孩子那樣成長,活得純粹、善良,保持內心的安定,又懂得和外界握手言歡。

我們要將更多的愛注入到他們身上,讓他們享受幸福;我們也要讓他們懂得愛人,學會把正能量傳遞給這個世界。

孩子會帶給我們很多人生的新體驗和小驚喜,育兒過程會有很多無奈和煩惱,但無疑都是甜蜜的負擔。因為孩子,我們滿心的愛有了托付,在失落、彷徨時讓心可以歸于平靜,感受到活在世間最單純的那份美好。

? ? ? ? ? ? ? -----《孩子,我希望你長大,也害怕你長大》

旅游不只是看,更是找到自己內在最美的東西。外在的風景,其實是你自己的心情。所以壯游絕對不只是向外的觀察,而是向內的反省。

在一個環境久了,不但爆腦漿、爆肝,還會變得“僵化”與“麻木不仁”。

出走當然是一個很棒的選擇,若短期無法成行,閱讀、手作、聊天、學習、陪伴、分享、運動、散心、唱歌、畫畫......也是很不錯的方法。

只要能讓你的生活比重產生變化,自然也會改變你的生活質量,避免腦子僵化、心靈麻木了。

有多久沒抬頭看看天、看看路邊的小花小草、聽聽在行道樹上吱喳的小鳥?

就從這個簡單的改變開始吧!

? ? ? ? ? ? -----《旅行的意義是什么?》

關系好不好和距離沒關系,漸行漸遠的也從來都不是距離,而是三觀。

古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友人一別千里,除了車馬很慢的書信往來,并沒有太多聯系。可離開了久居的地方,人就沒有朋友了嗎?

若三觀契合,哪怕多年不見面不聯系,某天偶然碰面也只有久別重逢的喜悅和說不完的話,哪里有心思去尷尬。

若三觀相悖,就算天天住在一個屋檐下朝夕相處,也只覺得話不投機半句多。即便相對而坐,心也相隔萬里。

人生有很多條路,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路。我們的三觀促使我們選擇了這條路,與此同時,和我們三觀不同的人便選擇了另一條路。

我們選了這條路,就注定我們無法與不同路的人同行。但與我們三觀契合的人,自然會與我們走到同一條路上。

人生路漫漫,越往前走,我們身邊留下的,路上遇到的,就越是三觀契合、志同道合的人。

而那些三觀不同的人,在分岔路口就已經與我們道不同,不相為謀。

所以,別為漸行漸遠的人感到無奈和憂傷。他們沒有選擇我們,我們的三觀也不愿委身于他們的三觀。

不存在誰拋棄誰、誰遺忘誰,這只是一種相互的順理成章的選擇而已。

如果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別害怕,也別擔心,時間會幫你篩選出志同道合的人,與你并肩前行。

? ? ? ? ? ? ? ------《漸行漸遠的不是距離,而是三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