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的白領采用的是C.萊特.米爾斯關于白領的定義。白領:美國的中產階級,指擁有中等收入與中等地位的人。
現代都市白領的困惑與無奈
現代社會,工作對于大多數白領來說,都是不愉快的體驗。每天日復一日簡單機械的工作,讓他們體會不到自身該有的價值;工作中面對服務的對象,迫使他們必須暫時拋棄自我,用工作的形象面對外面的他人,大多數時候,這種形象并不是真的自己。他們必須帶著面具工作,這會讓他們感覺下班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為可以以“我”的方式生活了,輕松又自在。還有公司的機制,使得白領必須按照上級的指令行事,有時白領員工覺得自己的想法更好,但領導不一定會買賬,有時有真本事的人,不如會拍馬屁的人。
迫切的想擺脫這種窘境
面對這些窘境他們困惑又無奈,所以當在朋友圈或新聞網頁中看到,《30天成為優秀員工》、《10個讓你升職加薪的捷徑》、《如何快樂工作》等文章時,他們就像在沙漠里渴了3天突然發現綠洲的人一樣,欣喜若狂的點開來拜讀。自身技術的不成熟,不能有技巧的處理與上司和同事的關系等,是白領普遍認為工作不快樂的原因。
我們為什么不能快樂的工作?
但關于工作更深層次的探討,卻很少被提及。但C.萊特.米爾斯就給出了很好的總結,他認為,人們對于工作不愉快的體驗,主要原因是因為人與工作的異化。即人不占有勞動產品或生產工具。個人的性格或素質成為生產的手段,一個人的性格和內在特點逐漸工具化了,人格市場在社會中形成,個人靠出賣自己的人格,來實現自己工作的目的。并且科層制式的企業機制,更加加深了這種異化的程度。即在公司中,員工不能自由規劃自己的工作,工作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受制于他人的,集中化的行政決策決定這人們何時工作以及以何種速度工作。現代社會的這種工作條件,使白領員工與他們的生產的產品之間沒有什么聯系,并且大多數工作與我們的生活也沒有什么關聯的時候,工作其實就是一種犧牲,犧牲一部分的生命時間來維持生存。
工作的意義到底何在?
當工作不能成為增進心智和獲得快樂的方式時,為了平衡生活,便有了閑暇的出現。現代社會的為都市白領閑暇時光打造的娛樂產業已經相當發達了,這種打造主要是通過大眾傳媒來實現。鋪天蓋地的廣告,意圖塑造各種假日休閑的美好夢幻形象。但這種閑暇,并不能鍛煉人們的理性。
用工作來支持閑暇的消費,成為了現代都市白領的一種生活方式。至此,工作與休閑徹底分離開來。
真的沒有可以快樂的工作了嗎?——探討工作內在本質的意義
是否還有一種生活方式是工作與休閑是相統一的?手工藝人的生活方式便是一種工作與閑暇相統一的工作。手工藝人對于工作的追求,對技藝的期待大于對收入的期待;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有意義的,不斷工作的過程也是技藝不斷增進的過程;并且手工藝人對于產品的塑造是自由的,他們能隨自己的心性打造自己的產品。在手工藝人的工作中工作與文化藝術是相統一的。這里的手工藝人是一個很寬泛的存在,有繡娘,繪畫大師、作家也有茶壺制作師。可以用現在被反復提及的詞“匠心”來概括。
為什么這樣的工作現在大面積消失了?
現代社會匠人的迅速消失,是因為現代社會的法律結構和社會勞動分工的結果。承接上文的說法,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工具不斷進步,生產效率不斷提升,使得生產活動不再需要全面性人才,工作的流程被不斷細化,大企業按照工作流程,設置職能辦公室及相應的職能崗位,特定的崗位只需要掌握特定技能的人才便可。這就導致,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學校會根據企業需要的人才設置專業,白領在未進入社會之前,便已經被專業化和固定化。之后整個的工作生涯無論與之專業是否相符,在企業中也仍然只能操作本職能的工作事項,無法看到生產的全部面貌。這也是剛畢業的學生在擇業時經常被思考的問題:到底是去大企業還是去能看到全部公司生產流程的小企業工作?
我們仍然日復一日工作的原因?——外在于工作的意義
即便工作本身帶有不愉快感,但我們仍然可以接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收入、地位、權力和技藝。工作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是現在大多數白領的接受他的主要原因。地位是指工作賦予我們的尊嚴,比如:公務員、教師,這些職業可能工資不太高,但他們的社會地位卻相對較高。擁有這種社會地位,使我們在面對親戚朋友甚至陌生人時更加受尊敬。權力是指工作職能賦予我們的支配他人的能力,這種能力可以提升白領的自身存在感。最后是技藝,這項訴求曾經是手工藝人最看重的,可以說是他們的職業理想,但對于現代白領來說,技藝可能更加傾向于是一種獲得高收入的手段。以上的這些米爾斯將其統稱為工作的接受框架,即工作滿意度的構成要素。但米爾斯研究的對象是美國白領,雖說,中國社會的白領群體的界定與美國白領的界定已十分相似,但可能仍有不同之處。
所以以上概括可能有不完善之處,在此向問問,廣大的白領們,你們的工作滿意度來源是什么呀?(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