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自己惰性太嚴重了,很難真正改變自己,每當嘗試新的生活,健身,學素描,參加網(wǎng)絡課程,就算交了學費也不想去,沒多久又回到原來的生活,又是我原來的自己。我很羨慕那些能夠不斷改變,不停成長的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這是一種典型跟“舒適區(qū)”相關的困惑,今天我們就聊聊,促使人做出改變背后的原理吧。
有一種貨幣,叫舒服
心理學中的一些詞匯會在社會上迅速走紅,“舒適區(qū)”的概念就是其中一個,也有說成“安全區(qū)”的,就是說人內(nèi)心會有個區(qū)域,是自己非常熟悉的,這個區(qū)域之內(nèi),人們會有足夠的安全感,不會焦慮,而且對事物和自身有足夠的掌控能力,有精神上的認同感和滿足感。
這其中有兩個關鍵性因素:
一是親切感,比如我們都喜歡自己熟悉的房間,熟悉的街道,去熟悉的小飯館跟熟悉的老板娘打哈哈,這會讓你感到舒適;
二是可預測性,你知道語文課上完是物理課,你知道找閨蜜逛街她不會拒絕你,你知道夏天之后會入秋,落葉會悠悠的掉下來,這會讓你感到舒適。
舒適意味著放松,意味著不用保持警惕,也不用思考,可以輕松,自在的活著。而一個人的舒適區(qū)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你不斷的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來突破自己,舒適區(qū)就會不斷拓寬。
相反,如果經(jīng)歷一些外部環(huán)境的劇變,你會感到舒適區(qū)變小,比如由小地方去到大城市,一切變得無法預測,要時時刻刻學習新事物,排隊買地鐵票摁錯了都會遭到白眼,這會讓人脆弱和敏感,一點都不舒適。
但人恰恰是在舒適區(qū)之外,才會不斷成長的,所以,我喜歡把舒適比喻成一種貨幣,你花掉你的舒適,就可以換來成長,技能點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
當你能力還足夠時,就能賺到“舒適幣 ”,舒舒服服的過日子,而能力不足以應付局面時,就只能花掉舒適,再去提升自己。多有趣的過程~
關于舒適區(qū),常見的兩個誤解:
第一,舒適區(qū)沒有任何客觀標準,而是完全的主觀概念:
也就是說,只要一件事對你是新鮮陌生的,那就是挑戰(zhàn)舒適區(qū),而并不是非要多么刺激危險作死的事。有的人會認為辭掉穩(wěn)定的工作,去外面闖蕩是走出舒適區(qū),但對另一些人來說,逃離北上廣,放棄燈紅酒綠的繁華,回到老家安安靜靜的過日子,才是走出舒適區(qū)。
第二,舒適區(qū)不等于享受:
人的內(nèi)心是非常復雜的,雖然聽起來不可思議,但確實有很多很多人,因為各種各樣的經(jīng)歷,把舒適區(qū)建立在痛苦,哭泣,受虐,甚至失敗上。
比如從小習慣父母爭吵的人,會把人與人之間的沖突變成舒適區(qū),而當一旦生活中失去了明顯的對立面之后,他們就會很焦慮,沒有敵人就要樹立一個敵人才舒適;或者有些小文藝,說什么“令人愉悅的憂傷”,原理就是,憂傷就是她的舒適區(qū),憂傷慣了,不憂傷不習慣。
人天然愛做不重要的事
舒適區(qū)作為一個中性詞,其實并非總是有益的,我們都知道,長期的舒適會成為一種囚籠,老虎關在籠子里久了都會變?nèi)饽_,何況人呢,長久的舒適會讓人在其中逐漸喪失自信,降低自尊,退化生存能力,就像羅子君的前半生一樣。
而與之相對,焦慮也并非總是壞事,適度的焦慮,會讓人保持敏捷的思路,清醒的頭腦,適當?shù)木X,并保有危機意識,進而才能不停的提升和成長。
那何為適度呢?這是以自己的承受能力為衡量的。其實痛苦也好,厄運也好,焦慮也好,還是敏感也罷,萬事都是如此,只要能承受下來,就是切切實實的財富。
前兩年刻意訓練的概念被炒的火熱,很多人以為就是一萬小時原理,所謂“任何領域,只要專注一萬小時去練習,就可以成為大師”。哪有那么簡單,我呼吸了N個一萬小時,我成為呼吸大師了咩?
其實刻意訓練背后有一整套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其中就有關于舒適區(qū)的,按焦慮程度來分,極小焦慮或沒有焦慮是舒適區(qū),無法承受的焦慮是危險區(qū),或者說恐懼區(qū),從兩個區(qū)域劃個中間點,是學習區(qū),大概在舒適區(qū)的邊緣再往外一點,能讓人保持足夠警覺,又不至于被嚇尿,所謂“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不適”就是提升自我的最佳心理區(qū)域。
這個尺度是很微妙的,西方管理學說鯰魚效應,什么往一群沙丁魚中間扔一只鯰魚,就可以使沙丁魚們保持更強的生命力。仔細想想,為什么是鯰魚?為什么不扔一只鯊魚?因為鯰魚不吃沙丁魚嘛~鯰魚只是個頭大,不刮胡子長得丑,比較嚇人而已,能讓沙丁魚保持“適度焦慮”。
我們中國,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過來也是,生于適度的憂患,死于荒淫無度的安樂。無論古今中外,過于憂患必然會死的很慘,而適度的安樂也不會死,反而是一種幸福,這是毋庸置疑的。
很顯然,這種尺度的拿捏,要建立在對自己內(nèi)心非常細膩的察覺之上,所以,貫穿所有八周的心理篇,我會不厭其煩的反復念叨覺知的事,你是無法阻止我的……。
人天然的反應系統(tǒng)是很值得揣摩的,我們?nèi)巳硕继烊幌矚g無聊,天然愛做不重要的事情,因為不重要,就可以散漫,可以隨意,即使結果不理想也無所謂,所以保持快速成長注定是一件反人性的事,你做不到也沒什么自責的,只要你能想明白下面這個原理。
主動吃苦,還是被動受苦
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是這樣的:
生而為人,就必須吃一點苦,如果不主動找苦吃就要被動的受苦;
生而為人,就必須挨一些修理,不主動修理自己,就要被動被生活修理;
生而為人,就必須要有一些束縛,如果不是自我約束,就要被條件綁縛;
生而為人,就必須要做一些改變,如果不自己主動蛻變就會被擠壓的變形;
但值得慶幸的是,這些都是值得的,只要主動去做一些事情,就可以很幸福快樂的活著,并享有舒適和自由。
如何主動呢,就是所謂的“勇敢走出舒適區(qū)”,這不是一句空口號,如何去做?按如下的流程:
1,尋找發(fā)動機:改變的第一要素,不是天賦,不是能力,不是耐心,而是動機。這就相當于發(fā)動機一樣,是電動腳踏車引擎還是航天飛機引擎,決定了你能走多遠。找到一個足夠強烈,能夠支持你做出改變的動機,是能否真正蛻變的關鍵。走出舒適區(qū),你要有一個足夠長久說服自己的理由。
2,搭建支持系統(tǒng):如上所述,內(nèi)心舒適區(qū)的范圍大小,其實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很大,當你要做出改變時,要準備內(nèi)外兩套支持系統(tǒng),外在是盡量創(chuàng)造改變的條件,比如你想出去闖,就要從影響和說服自己的家庭開始,爭取外部的支持;內(nèi)在的支持系統(tǒng),除了確定的動機,還要做好相關的心理準備,列出詳盡計劃,搭建習慣,積極的心理暗示等等。
3,開始改變:真正開始執(zhí)行你的改變計劃,這個步驟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設置一個“緩沖帶 ”,就是你試著從舒適區(qū)往外走,摸著石頭過河,一旦感到不對勁,要允許自己暫時撤回一些,讓自己的生活維持彈性。 還要保持整體生活的張弛有度,比如你下定決心堅持跑步,這是走出舒適區(qū),就要在其它方面,稍微“縱容”自己一點,比如允許自己多看一會漫畫。在嘗試改變的每個階段,多給自己一點小獎勵,這會非常有助于你堅持改變。
4,維持鞏固:堅持多久算改變?浮躁而狗血的成功學倡導的,所謂“21天建立一個習慣 ”的說法,真的害了很多人,相信你也體會過,倒計時21天建立的新習慣,輕易就被一些小事打破,又回到了原點那種挫敗感。
所以,面對現(xiàn)實吧,改變是個長期的過程,我之前每天四點起床,堅持半年之后,一個不留神還是會睡到五點半。實際上建立一項新習慣,需要至少三個月,而一個人真正發(fā)生質的蛻變,則需要七年,這其間出現(xiàn)任何反復都是很正常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反復,就要回去第一步檢查動機,發(fā)動機沒問題之后,再針對障礙采取措施。
綜上,找到動機,找到支持,做好準備,執(zhí)行,并堅持下去,就肯定會有所改變的,生命終會自由生長,我們也終將奔赴向前,走出舒適區(qū)的過程可能并非那么舒適,但其實也沒有想象的那么糟糕……
畢竟,只要有wifi的地方,都是舒適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