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一般喜歡吃餃子,而南方人喜歡吃餛飩,個中緣由也無法考證。只是留給我們的有關它們的俗語確實是各不相同。
好睡不如倒著,好吃不如餃子。餃子就酒,越吃越有。
粥半夜,面黃昏,吃餛飩,關房門。
其中北方明顯偏于享受型,而南方只是說出餛飩只能是點心,而不能作為主食。你想啊,剛吃完餛飩,臨睡關房門時就餓了。餓著肚子如何睡得著?
餛飩皮一般都是買現成,但在老早以前。就是我祖母那代人來說,這皮子也是自己做!和面,當然是死面,不用多長時間發酵。只是把面餳一會兒就可以。用家里自備的長長的搟面杖。和搟餃子皮的那一種沒法比,它要粗很多,長度幾乎和八仙桌寬度一樣。把餳好的面團搟開,然后繞在搟面杖上再八仙桌上蹬幾下,然后再放開,在上面撒上淀粉,再繞在搟面杖上繼續蹬!直至面皮厚度達到要求。然后在八仙桌上把撐開的面皮進行折疊,切割成所需大小。由于不是機械加工,有大有小也在所難免。
包餛飩的餡料,看起來貌似和餃子的餡料一樣,但實際來說還是有差別的。餃子餡里面的菜餡你剁得粗一點都沒有關系,一般餃子皮比較厚,反正能包裹在里面就可以。但是對于餛飩皮來說就不一樣,它的皮畢竟比餃子皮要薄很多,所以對菜餡的要求也比較高。上海注明的餛飩應該是薺菜餛飩。
薺菜在農村來說往往在春季時比較多。清明前后,在田野里多的是薺菜,這可是真正的野生薺菜。由于經受了大自然的風吹雨打,薺菜的葉子不一定都是碧綠蒼翠的,往往有一些滄桑的感覺,葉子往往顯一點褐色。如果采摘不及時,還可以看到薺菜花都已經若影若現。如果做菜餡,薺菜老一點關系不大。割好的薺菜,用清水清洗干凈,瀝干水。在開水中汆一下,一般都要等水再一次開為止。為了防止薺菜葉子在水汆時變黃,可以在水中加入少量的食鹽,或者干脆開著鍋蓋煮。等水再一次煮開后,用濾勺把薺菜撈起,同時用清水沖洗干凈,捏成球狀擠干水。在砧板上用刀切細,拌入肉餡,調味即可。為了更加好吃,上海人喜歡在餡料里放入一定的豬油渣,沒有豬油渣的話,也喜歡在菜餡里放入拍碎的老油條。
包餛飩最常見的是,在方形的餛飩皮中,用筷子夾起餡料放入皮的中央,再在餛飩皮的一邊用清水抹一下,如果沒有清水也可以用筷子上的菜餡汁在皮上抹一下也可以。然后把皮子對折,用手捏緊,然后再對折,把兩端的皮子重疊捏緊即可。重疊部分不要多,只要能夠得著即可。重疊過多的,重疊處的厚度遠大于皮子,煮餛飩時不容易熟,吃起來這里也是最厚,口味也不是最好。包好的餛飩一般放在篩子里,或是匾中。為了餛飩在匾里放久了粘住,所以一般都會在匾里用面粉先擦一下。等包了一定數量后,就可以拿到廚房去下了。
下餛飩比較簡單,燒開一鍋水,放入餛飩。用圓勺輕輕的推一下餛飩。千萬不要使力,否則容易把餛飩捅破皮,導致露餡。蓋上鍋蓋煮開,第一次煮開后加入少量冷水,稱之為點水。一般要點2~3次,然后就可以撈出。上海的餛飩很有講究,一般都會有底湯。在各自的碗中放入紫菜,榨菜還會放入少量的開洋(小蝦米)或蝦皮,用開水沖開。然后把撈出的餛飩放入,吃時候不僅有餛飩餡本身的鮮美,在這個底湯的參與下,使餛飩吃起來有那種湯汁滿嘴充溢的感覺。但在那時,哪有這么考究,一般放點榨菜蝦皮作為底湯就不錯了。這稱之為湯餛飩。而對于我們來說,其實沒有這么復雜,特別喜歡吃冷餛飩。在農村一般直接把撈出來的餛飩放在灶臺上,當時的灶臺都是貼瓷磚的,白色的瓷磚上可以放不少的餛飩。稍冷后,我們直接拿取冷餛飩就可以吃,稍冷的餛飩吃起來沒那么燙嘴,那個鮮美的味道更加突出。冷餛飩還是進一步處理,做煎餛飩!這可是美味啊!一碗稀粥,幾只煎餛飩是我們當時奢望的美食。煎好的餛飩,蘸點粗,輕輕咬一口,在嘴里慢慢的品味餛飩餡料的味道,再喝一口米粥,美味就在自己的舌尖上慢慢的翻滾,咽下以后,一股暖流從自己的胃中升起。一會兒功夫,幾只煎餛飩下肚,一碗稀粥也已經喝完,你的美味早飯就這樣在不經意中吃完。每一次做餛飩,第二天這樣的美味總能吃到。
現在家里也時不時的包餛飩,雖然考究很多。但在心里最懷念的還是那灶臺上的冷餛飩以及媽媽煎出來的冷餛飩。記憶中的味道總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