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就在《羅一笑,你給我站住》刷爆朋友圈后不久,“羅爾家有三套房,根本不缺錢”等為代表的“爆料”文章以同樣的“刷屏”方式“爆”了朋友圈。內容是反轉的,行為方式卻是一樣的——未經驗證地轉發。盡管羅爾已經接受采訪,澄清了部分事實,但網絡之下,真相已經無從重要,人們對待此事的爭論、討論所衍生形成的“事件”已經遠超事實本身。
? ? 一、同樣是為慈善營銷,為何差別這么大?
? ? 網友覺得同情心被利用,主要是因為參與策劃的小銅人公司借此事漲粉受益了。事實上,該公司“轉發一次捐出1塊錢”與農夫山泉“每買一瓶就捐一分”有本質區別嗎?為何前者就變成“消費”白血病患兒,成為“帶血”營銷?
? ? 也許差別在于,受助者羅爾有“三套房”、其女兒治療費用在9月、10月醫保差不多報銷了70%以上等后續被知曉的信息,讓網友們認為他還不夠窮困到需要別人幫助,而營銷公司或有意或無意地虛夸了羅爾家庭面臨的困境來博得網友的關注、同情、善意、捐款。盡管,羅爾已經在媒體面前證實三套中有一套自住,另外兩套出租(租金5249元/月,房貸5200元/月),因暫無房產證無法交易變現,而自己從今年初起只拿基本工資4000元/月,老婆沒有收入。
? ? 所以,為慈善營銷本沒有錯,但營銷公司需要對受助者的“困境”進行客觀如實地描述,包括主動地避免可能造成的誤解。同時,要按照承諾,將募捐得到的錢款全部交給受助家庭,并公開賬目,接受監督。若這般所為,那營銷公司漲了粉,可以作為其合理地回報。
? ? 二、“被騙”是個偽命題
? ? 公眾情緒燃成沸點,主要覺得自己一腔愛心被欺騙、利用。但你有沒有想過,即便羅爾及營銷公司主觀上想“利用”你的同情心,如果沒有你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所作出的轉發、打賞,他們“利用”你這個行為是無法達成的,畢竟沒有人摁著你的手這么做。既然你“自愿”的,又怎可避開自省不提,一味責怪對方?別人誘騙你是可惡,但最終利益受損的是你自己。所以,本著為自己著想——你這么痛恨被騙,不要寄希望于別人如何棄惡從善,專注于升級自己的理智才是王道。不然下次換個羅一、羅二什么的,你又會重蹈熱血轉發、事實反轉、“受騙”憤怒這樣的路徑。
? ? 三、網友有多“有愛”,就有多“暴力”
? ? 據《中國之聲》報道:“網友的力量是驚人的,僅僅過了大半天,該公號贊賞金達五萬元上限,贊賞功能暫停。午夜過后,贊賞功能恢復不到兩小時,閱讀量突破100萬人次,贊賞金再次達到五萬元上限。微信后臺關閉小銅人公眾號P2P觀察贊賞功能一個星期。P2P觀察贊賞達到上限后,讀者循小銅人留下的線索,找到羅爾的公眾號,讓羅爾的贊賞功能也連續多天突破五萬元上限。這種情況著實不多見,還有網友呼吁騰訊微信團隊為羅爾開辟特殊通道。”
? ? 毫無疑問,網友們是很有愛的,但同樣也是很暴力的——片面強調“在深圳東莞有三套房”(其實有2處無法交易變現);甚至還有人發朋友圈稱,羅爾拋棄了前妻和兒子,現任妻子是“小三上位”諸如此種恨不得扒盡羅爾的隱私。因為你“利用”了我的同情心,你就一文不值,你什么都不對。這種“因愛生恨”的心理很好地解釋了,網友們先是一面倒地轉發籌款文,接著又一面倒地轉發“爆料文”這種現象,本質上都是一樣的行為路徑——不加思考辨別,人云亦云,“愛”你是如此,“恨”你也是如此。
? ? 四、理性思考,讓善意落地
? ? 圍繞此事的各種聲音層出不窮,有盲目轉發的、有轉文辟謠的、有嘲笑轉發的等等,甚至有人調侃看是否轉發籌款文可作為“智商測試”。在這個過程中,羅小姑娘是真的身患白血病,我們似乎忘記了這個重點。不管如何,本著為小孩考慮,我們都不應該繼續泛化這件事。這也是表達善意的一種方式,雖然不用捐錢。
? ? 倒回頭我們去看這件事,即使羅爾有意借女兒患病聯合營銷公司騙取公眾同情募款,作為每一個個體的我們也有義務(對自己負責)自行進行判斷,再決定是否拿出自己的錢去救助。本質上來說,這件事考驗的是我們實現善意的能力。善意可貴,但絕不是不加辨別地一悲情就流淚,一激動就情緒高昂,這種人云亦云的集體狂歡,很容易被別人操控,必然帶來“原事實”顛破后的指責謾罵,似洪水狂涌——借助別人的腦子進行的選擇,反轉后,必然指向別人尋找理由以證自己無辜。
? ? 有人擔心人們的善意會因此事涼卻,等碰到真實需要救助的情況時,選擇了旁觀,最終耽誤了需要救助的人最佳獲救時機。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這一可能,就好比大家都熟悉的“狼來了”的寓言故事。但我們是否也可以這么考慮——通過這件事,大家警惕意識提高,日趨理性,審慎表達自己的善意,類似的惡意營銷得逞的機會減少。
? ? 那有人又會說,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幫助是很難的。確實如此,但這正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需要有善意,很需要有踐行善意的能力,而后者需要練習。跳開這件事,任何時候,人都不能把腦子交給其他人而放棄自己的獨立判斷,基于判斷做出自己的選擇,就要為此負責,切勿責怪他人。這是理性思考能帶來的最大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