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世的雨,伴著紛紛塵埃落生。
也不辨時間的流舟,隨著清晨第一滴雨露滴破碎,我們在輾轉間就站在了大學面前—曾經夢迢遙的另一端,如今卻是那么近。
1
與舍友坐在食堂陌生的飯桌前,口中品嘗著到哪里味道都不變的麻辣香鍋,忽然意識到自己踏進了大學校門,真真切切地踏了進來。
可,我心中卻總是空洞,幻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橫貫在心頭。
我幻想的大學不用拘泥于課本,而是用實踐去破除曾經學習上紙上談兵的習慣,摒棄以成績論人的觀念,而是更加全面地去做自己。
可,綜合測試上成績百分之六十這可怕的數字依舊在無形中壓迫著我們,體育成績也不過是打打卡就能夠過關的,而哪些諸如比賽獲獎之類的大概是不存在的吧。
而高數那可怕的傳聞也讓我們在黑夜中顫栗,英語四級六級雖然不是極端的難,卻也是心底不可抹去的坎,而獎學金、三好學生、文明標兵宿舍,所有看似的榮耀煥發都是我們渴求卻又難堪的夢想。
2
從澡堂回來的路上,我們抱怨道:“這個澡算是白洗了,出來的時候又被里面一堆堆裸體大漢擠了一身汗。”后來我們就再也沒去過澡堂。生活是我們現在必須面對的首要條件。
在宿舍里,除了舉鐵、讀書、寫文章。我覺得自己應該做得更多,但是我還不能確定的是,即便我只做這幾件事,我能夠堅持下去嗎?
我們缺乏的時間,在大學卻變成更加稀缺的資源。
當然,網絡、電、水、睡眠,這些東西同樣缺乏,一道道鴻溝依舊如此醒目。
簡單來說,我們不僅沒有褪去學習的壓力,而且還增加了其他的負擔。
“大學多參加社團,多鍛煉鍛煉能力。”曾經我對這句話深信不疑。
但當我報了籃球舍、報了社團聯、為自己健身設定目標、醞釀自己的小說時,這些已經很讓人焦慮了,又一個心結出現了。
3
我知道,很多時候,我們心底對某件事情的不甘,對別人的成就有所不甘,大多數原因不在于我們做不到他們能做到的,而是我曾經做過。
我曾在中考后就學習吉他,我希望自己高考前就能夠上臺表演,可,直到現在我依舊不會一丁點樂理,也彈不出一絲絲的音符。我曾有著美好的幻想與希冀,可這些都破碎了。
在高考前我可以對此置之不理,但現在,這些痛苦終于在我們的心底生根發芽,熟視無睹只會讓我自己更加痛苦。
在那個學長推薦我去參加東湖的吉他社的時候,那是過往的一切忽然都如濃霧般將我裹挾,我恍惚間望見讓我向往、讓我悵惘的舞臺,那猶如水墨畫般描摹的盈盈秋水和淡淡遠山。被我遺棄在家中的吉他仿佛在此出現在我的眼前,琴弦憤怒地顫抖,就像是在怒斥我,為什么在離開前選擇的籃球而不是她。我不由自主地低下了頭。
“我已經有太多了計劃,應該排不來了。我還參加了籃球社。”我深感歉意地說。
“沒事的,籃球與吉他不沖突。”學長和氣地說。
“萬一掛科了可怎么辦。”
“不會的,我以前也是籃球社的,知道里面的活動,不會有沖突的。”
“去參加吧,幾千的吉他可不能浪費了。”舍友也勸我參加。
我猶豫了,但還是留下了電話號碼。
之后我火速發消息給爸媽,讓他們把我房間里的吉他拿出來。
我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目前音樂只能算是我生活的bgm,我卻不曾去研究去唱。我放棄了吉他的同時,也放棄了音樂。
如果借助這個機會,或許我會重拾對音樂的向往吧,希望如此。
但我還有無數的事,首先適應,接著要逐步達成自己的目標。
至于學生會之類的事,所謂的鍛煉能力,用某個學長的話說就是,那些只是掛科的人才會去做的事。
當然這句話或許有失偏頗,可這對我來說也未嘗不是一種寬慰。
當然,或許,還未真正體驗大學生活的我,還沒有足夠的閱歷去評判。
但寫這篇文章我只想說兩個字,共勉。
無論我們即將面臨的會是什么,我們都會去適應,然后改變它。
紛繁章序,現在,才剛剛打開。
2017.9.11
寫于我們未來的文明標兵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