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的閱讀才更適合自己

閱讀是一件一輩子的事情,為什么呢,因為他是你獲得知識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習的一種途徑。

那怎么樣的閱讀才更適合自己呢?

首先是泛讀,然后是精讀,最后是反復讀。

對于泛讀,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認識,就是把泛讀當做泛泛而讀,甚至一些老師也那么說,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泛讀是指廣泛的閱讀,因為當你的知識量不夠的時候,你根本不知道為什么要閱讀,要閱讀什么,怎么去閱讀,所以只能先從量上開始積累后才能進行自我選擇,就像你去上學,老師一來不會問同學們,大家想學什么我就教什么,而是固定的課程,小學學什么,初中學什么,高中學什么,直到大學你才開始自己選擇學什么,這就是一個知識量的積累。

我自己也很有體會,剛開始閱讀的時候不知道要讀什么,那就先從感興趣的開始,當你讀完一本書后,作者又會推薦一些書給你讀,然后你又按著興趣去讀,這樣不斷的讀著讀著后,你的知識體量就開始不斷的增加了。

接下來就是精讀,當你的知識量積累到一定的時候,你就會明白自己想讀什么樣的書,去獲得什么樣的知識,這個時候就是精讀的開始,因為你需要對所學知識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和了解,這樣你才能掌握各個知識點的聯系和邏輯。現在隨著互聯網的到來,很多人以為知識量因此就增多了,這也是一個錯誤的認知,互聯網帶來的更多是信息而不是知識,因為互聯網的本質是信息傳遞的工具,它本身不會創造出任何知識,知識只能是由人來創造,但互聯網的到來可以在客觀上促進知識的產生,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加容易了。

還有現在很多人喜歡碎片化閱讀,我覺得這個需要區分,看你是什么樣的知識水平,因為碎片化閱讀不是適合于每個層級的人,因為碎片化閱讀更多只是給你一個結論,他缺少這個結論推理的過程和產生的原因。對于一個有知識體系的人來說,碎片化閱讀對他來說就是查缺補漏,但對于知識體系沒有形成的人來說,碎片化閱讀就是一堆零散的信息,他甚至都不知道這些信息是否是真實、正確的,因為他缺乏將這些信息串聯起來的“線”和判斷這些信息真實性的知識體系,而這個“線”就是系統性思維,只有將這些信息經過判斷后,并串聯起來后,才能形成你自己的知識系統。

就像有些人為什么可以“活在未來”,他們“知道”將來會發生一些什么,怎么去做提前的準備和預判,并不是因為這些人是神,他們可以預知未來,而是因為他們有嚴密的知識體系和系統性的思維邏輯,所以他們知道很多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他們可以應用現有的知識和信息對將來進行一個推演和估算,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這個過程,因為他們只是聽了一個結論而已,所以這就是精讀的意義所在。

最后是反復讀,因為很多知識你在不同的年齡段和不同的知識量下去閱讀,獲得的東西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年齡會給你不同的閱歷,不同的知識量會給你不同的理解力,這些對于閱讀都是有很大影響的。就像很多書,你在小的時候都能讀,因為字都認識,但是你卻沒法讀懂,就是因為你的閱歷不夠,你體會不到這些文字背后的表達;而當你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和見識也不斷的增加時,你才會開始逐漸明白小時候那些看不懂的書籍,但每個年齡段相仿的人讀同一本書,他們也是有不同的見解和理解的,這就是因為知識量的不同。我自己對此也深有體會,在大學時覺得管理學就是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只要學好經濟學就能做好管理,但當我工作后開始做管理時才發現,原來管理不僅僅是學好經濟學就可以了,他還需要你具有數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一系列綜合性的知識;所以當你的知識體量和閱歷不斷提升后,你會對同一個事物產生不同的,甚至更深一層次的理解。

但對于閱讀最重要的核心并不是知識,而是學會思考。

閱讀只是學習方式里的一種,也是獲得知識比較容易的一種,因為很多事情和經歷我們是不可能去親身體驗的,例如死亡;也不是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愿意和你分享他們的知識,所以閱讀就成了獲取知識最快捷和方便的一種方式,但學習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種,你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學習,學習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懂得自我思考,甚至是深度思考,學會用我們所學的知識去理解這個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