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次注冊微信是在高一,不過因為高考后才真正擁有手機,所以開始玩微信是在上大學之后。我現在處于大二寒假,決定不再使用朋友圈。
剛開始玩微信的時候覺得這真是一個很厲害的東西,在審美上比QQ簡潔,各種公眾號也比QQ上的垃圾推送高大上多了。尤其是朋友圈,有的發自拍,有的曬吃飯,有的發雞湯,有的曬失戀。看到多年不見的朋友們過得如此有聲有色,我不禁自行慚愧,覺得有必要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水平,至于要提升的究竟是什么“水平”,那時并沒有想那么多,只知道是類似于潮流,文藝,幽默,機智之類的東西,直到后來,我融會貫通了一個東西:裝逼,再后來,我知道了“面具”,而現在,我明白了,一切發在朋友圈上的東西,都是心所向往的東西與現實之間的交點,而前者我是絕對不愿意拿到大家前面說的,后者似乎又不值得特意一說,所以我干脆不發朋友圈了,不過那些都是后話了。
我在朋友圈的故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了大一上,大一下和大二上三個學期。我常常有意無意地認為自己生活在一個或很多個故事里,故事的高潮如果夠激烈,起承轉合夠合理,我就會很滿意。我有的時候是讀故事的人,有的時候是寫故事的人,說到底,“故事”只不過是一個審視自己的視角罷了。
大一上軍訓剛結束的時候,我以為自己的大學生活永遠不會結束。那時的專業課,文化課和社團,現在已變成了績點,點名和從不聯系的QQ好友。那時我在朋友圈是真正的隱身黨,不發東西也不點贊。第一:本來就沒什么可發的,也沒時間發。第二:別人發的東西太多,根本贊不過來,所以我干脆一條也不贊。所謂“隱身”是單方面不可見。所以我完全可以瀏覽他人發的朋友圈。之中不乏有用的信息,比如某某比賽的報名通知,不過我現在得承認,那時看的大部分朋友圈完全是浪費時間。后來我開始屏蔽,大一下時我的朋友圈接受的信息大約來自三十人左右,此后這個數字還在不斷減少。
大一下與大一上的主要區別是中間經過了一個寒假。寒假前我的一個遠房親戚找到我爸,要我爸給他高一的女兒介紹一個家教,我爸就介紹了我。那個高一的女生(暫且稱她為小Z)要學的很多而基礎很差,也就是說有很多東西不知道。更可怕的是她還不笨,也就是說只要你認真備課好好講,她就能聽明白。所以我的整個寒假基本上都在講課與備課中度過了。小Z平時寡言少語,卻幾乎平均每天發三條朋友圈,她的朋友圈中有很多情感豐富但意義不明的話,我看著很害怕,因為不知道其中某些人稱代詞指的是不是我。我總想第二天找她問個明白,不過這也并非是長久之計,所以后來我就把小Z屏蔽了。
與小Z相反,有的人的朋友圈相當簡單明了,比如X哥。X哥是高中時期和我一起住校的同學,他每天發朋友圈雷打不動,內容都是“XX單詞第XX天打卡,超過了百分之XX的人。”當第二個XX達到大約400時,第三個XX就維持在九十九不變了。點進他的相冊一律都是這玩意。他的每條朋友圈我都會點贊,因為我覺得很酷,曾經有一陣子也有模仿他的沖動,不過后來想到如果我也開始天天打卡的話在朋友圈上將會永遠比他少400多天,這是我怎么也受不了的。盡管欽佩他的精神,我后來把X哥也屏蔽了。
大一下時雖然沒有走X哥的打卡路線,不過我有自己在朋友圈的裝逼之道。朋友圈不能太晦澀,也不能太簡單。這兩種都沒人看。我的方法之一是發一個大家都看的鏈接,并配上一段現學現賣的思考來顯得自己很有深度。思考的竅門是問自己問題,努力回答的過程中就有話可說了。比如講共生起源的文章就問自己如何應用到社會學去,再比如講引力波的文章就問自己歷史上還有什么可以與之對比的發現。還有一個方法是某些時候大家都發一些應季說說,比如女生節。這時候我也發,不過加上了:“女權運動真正追求的目的,并非女性的特殊化,而恰恰是女性的非特殊化。”這樣一來逼格就上去了。還有就是把英文歌詞翻譯成漢語,把漢語改成詩,最后把詩和原來英文歌的網易云分享或者專輯封面一起發上去,給人一種不明覺厲的感覺。如此之類的裝逼方法還有很多,我從大一下開學就一直不斷實踐。
當然最受歡迎的還是自拍。自拍講究的是一個情境,讓人除了看到臉之外還看到環境,道具,光影,表情等等,產生其他維度的聯想。就像你看到這里感覺我很扯蛋一樣,我現在回首我大一下的朋友圈也覺得極其傻逼。裝逼太過就變成了做作,而做作是最low的事情,因為這代表對自己不自信。
后來我就打算單純地將朋友圈變成一個記錄日常生活的地方,讀一本書,發一個讀后感,看一個電影,發一個影評,出去玩,發幾張照片。暑假時我去了日本,即時發了十篇游記。這十篇游記是我在短時間內寫過的最長的高質量東西。那時的我相信我發朋友圈是發給自己看的,讓我將來能找到過去生活的一些意義。而現在我明白了,朋友圈不需要意義,只需要美麗好生活。
有一段時間學校舉行了嘉年華,在我理解就跟日本動畫里的學園祭差不多。我趁機約了小Y到我們學校來玩。整個過程乏善可陳,跟電視劇里那些約會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小Y宿舍門前我本來想問她下次還想不想一起出來,結果不知道為什么硬是沒開了口。晚上睡覺前我都在翻來覆去想這件事,一方面小Y長相,身材,皮膚都很好而且腦袋不笨,另一方面我是真的很想知道那個問題的答案。所以我想在朋友圈上試探一下。我在朋友圈發上一個學校官網給出的嘉年華鏈接并附上一些自己當天的見聞。結果小Y給我點贊了,雖然點贊卻并沒有說別的。而且我知道她以前沒有給我點贊的習慣。不過我還是推測不出來那個問題的答案。小Y是文科生。在我眼里文科生能讓自己的理智和行為隨著情感走,所以才能寫出汪洋恣肆的好文章,而理科生會用理智去分析情感,再指導自己的行為,所以才能創造普遍性結論。我常常想,我的很多煩惱都是由于我是文科生的內心卻偏要接受理科生教育而引起的(說到底文科生,理科生只是模型而已,也許誰都有這樣的煩惱)。我不知道小Y是不是因為今天白玩了一天一時高興給我點了個贊,還是她考慮到了我看到她給我點贊后會作何感想而給我點的贊。無論如何,她只是點了一個贊而已。所以我以后跟女生出去玩就再也不跟朋友圈扯上關系了。
還有一次我看了我媽發的一個朋友圈,在這里我想先說一下長輩的朋友圈。長輩的朋友圈是個神奇的東西,各種謠言,老段子,養生,10萬+等內容滿天飛。我媽發的那個其實挺好,講的是家長對中國獨生子女教育的缺失。只不過我看完哭笑不得,因為那里出現的問題我媽幾乎全中槍了。第一,文章說當今的孩子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小時候我全家給予我厚望,我也堅信自己是天下第一,結果發現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時我就接受不了。第二,文章說當今的孩子對話語權要求很高。我沒有兄弟姐妹,家長又根本不拿我說話當回事,所以我小時候少有平等的對話,我過度思考的惡習估計就是那時培養的。第三,文章說當今孩子現實感非常弱。我媽基本上替我包辦一切事物,讓我好好學習就行,可是沒有小孩是生來適合學習的,所以生活到底是個什么?我到現在還比較無感。這個文章一共列出了七點,基本上全能找出我的影子,我再回想起過去的遭遇,靈機一動,就寫了一篇名為《關于小B與守護神咒的一切》的短篇,通過描寫小B怎么也無法召喚守護神最終變成攝魂怪的故事,從家人,朋友,長輩,戀人等角度論述了小B從未快樂過,反應了這一代人的一些問題。當然,小B的原型就是我,至于我究竟是否快樂過這件事我現在也說不清。我說過,因為我有文科生的內心,所以我當時是真的認為自己從未快樂過的,以至于險些陷入抑郁癥。而現在我認為快樂與不快樂沒什么區別,我對情感有另一套衡量標準。總之,《關于小B與守護神咒的一切》寫完之后,我很滿意,就想把它發到朋友圈。后來覺得讓我媽看見不好,就把我媽屏蔽了又發一遍。后來又覺得讓家長看見不好,就把所有家長以及認識家長的人屏蔽了又發一遍,后來又覺得讓挺多人看見不好,于是干脆直接刪了不再發。
整個大二上學期我就這樣繼續用朋友圈記錄生活,與大一下不同,我開始刻意避免流露出裝的成分來。現在回想起來,為何要刻意呢?其實還是在裝,我沒有在記錄生活,只是用生活的碎片編織出一個美麗的幻象。我的朋友圈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眾多幻象交匯成一個美麗世界,每個人都帶著浮夸的面具縱情飛翔。
我從這個寒假開始有計劃地健身,過年后一個星期沒練的我發現自己還沒在朋友圈上發過關于健身的事,于是照了一個固定器械重量的照片,配上“過完年果然虛了”的文字發了出去。我練了兩下便開始想,要是有人覺得我這是卷腹的重量怎么辦啊,一定會評論我“就這么點重量?果然太虛了”。如果是那樣,我就要回復“我這tm是斜上推舉,而且是10RPE的!”懷著忐忑的心情推完了三組后我急忙打開朋友圈,結果發現根本沒人鳥我。回想起在朋友圈的種種故事,我立刻停用了微信的朋友圈功能。我希望在朋友圈的故事到此結束了,卻不知道這個故事是不是還會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再次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