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季告一段落,陸陸續續面試了不少人:本科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有。
因緣際會,也被拉進了幾個應屆生的產品經理群,群中同學們相互交流面經和面試體驗,好不熱鬧。
在一片恭喜聲中,有人問我,如何面試應屆生。
坦誠相對:“除非特別對味,否則不招應屆生做產品經理。”
一時冷場……
咳,我還真是個擅長冷場的家伙。
只提問題不給出解決方案的都是耍流氓。
所以,接下來我會先解釋下為什么我不太招應屆生產品經理,再來介紹什么人適合做產品經理,站在面試官的角度我和我的朋友們是如何考核產品經理的,最后給出選擇行業、公司和職位的建議。
為什么不太招應屆生產品經理
客觀上說,我不太招應屆生產品經理。
在硬件技能上,不同于研發類崗位有結構明確的可培養的技能棧,產品經理所需的并不是專學而是雜學。你將這個崗位說是雜學家也行,說成萬金油亦可:
- 在產品構思層面,需要將對人的思考、對生活的體驗和感知融入產品
- 在功能設計層面,需要有代入者的同理心,盡量模擬使用者會如何應用該產品功能。
- 在業務迭代層面,需要有旁觀者的理性視角,不要敝帚自珍,尊重數據和用戶的選擇,去做出更合適的調整。
- 在項目推進層面,則需要更強的團隊協作精神,學會必要的堅持與適當的妥協,以合格的MVP模型進行實驗。
所以,剛從象牙塔里走出的同學在閱歷、眼界、同理心和妥協度上往往更難滿足產品經理的崗位需求,更難達到“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標準。
在軟件認知上,太多人對于產品經理的認知是模糊的。在面試中,我時常會問同學們兩個問題:你為什么要選擇做產品經理,你還投了哪些公司和崗位。
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往往基于憧憬:改變世界、張小龍的微信、張一鳴的頭條、王興的美團、黃錚的拼多多,互聯網傳奇侃侃而談,各種產品八卦信手拈來。
第二個問題的回答則更加多樣性:因為專業背景的不同,大家投了對應專業領域的公司。然后鑒于產品經理并無明確的專業要求,而且互聯網又是一個聽起來挺酷,在過去的日子里工資不低的工作,所以就都來試試。
開放性的回答并無對錯,但是這樣的答案卻讓我們意識到:其實,很多同學可能并沒有準備好要做一個產品經理。關于前者,想做大明星的人比想做一個好演員的人更容易受挫;關于后者,如果做事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只是抱著劃水試試的心態,又如何知道你得到的或者錯過的,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
成為產品經理,你想好了么?
產品經理是做什么的?
援引百度百科的定義:“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是企業中專門負責產品管理的職位,產品經理負責市場調查并根據用戶的需求,確定開發何種產品,選擇何種業務模式、商業模式等。并推動相應產品的開發組織,他還要根據產品的生命周期,協調研發、營銷、運營等,確定和組織實施相應的產品策略,以及其他一系列相關的產品管理活動。”
我給出的答案是:“微觀上,盡可能提升正確事情的發生概率;宏觀上,等待做成一個產品。”在環節層面,調研、決策、推動開發,協調運營種種都是步調和舉措的積累,而真正的衡量標準只有一個:是否得到了市場認可的產出。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常常戲言:產品經理是個高危行業。
對于研發來說,項目黃了,起碼有過程中開發的技能磨練、經驗累加;但是對于產品經理而言,項目黃了,這段工作經歷的價值度可能都會大打折扣。盡管產品經理的起薪不算低,但如果久久沒有成功的項目經驗,整個人的后續升值其實是在放緩的。我在社招面試里,亦常常會看那些輾轉于不同項目,但并無有效積累的同學。這樣的風險,你愿意承受么?
產品經理的六大特質
如果愿意承受這樣的不確定風險,那我們再來看看,你是否具有從產品經理的品質。如果你有如下的特質,有可能能夠更快更好的產出成績。
好奇心:只有真正熱愛互聯網+行業,相信科技和數據能夠改變生活的人,才會持續的投入。對于新涌現的內容、應用才會有自驅的動力去下載把玩一番。而且,不應該局限在大眾性產品上,小眾的產品、跨品類的產品同樣能夠給我們帶來觸類旁通的體驗。
比如,最近微信開放查詢大家注冊微信的日期,我的朋友圈里出現了一堆2909天的記錄,都是在微信開放的第一天就入駐的產品經理觀光團(笑淚
同理心:創作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自我記錄還是為了價值傳遞?對于產品經理來說,產品創作大概率是為了價值傳遞。那么就需要我們能夠具有同理心,去感受別人的喜怒哀樂,去揣摩用戶的使用場景、使用心態和對功能的認知。多從用戶的視角,而不是“本我”的視角去重新理解問題。
邏輯判斷:想什么是一回事,做出來是另一回事。大家常說,建筑師是介于理性和感性中的存在,需要將感性的情感灌注于藍圖上,再通過嚴謹的實踐和建筑將藍圖落地。某種角度上,產品經理也像是建筑師,需要具有將自己腦海中藍圖拆解落地的能力,并且需要在這一過程中將MileStone更好的拆解。
人文素養:生活是立體的、人也是立體的。如果你熱愛影視、音樂、文學等,如果你除了專業領域外還會涉獵其他學科,那么無疑是特別適配產品經理這個雜學家崗位的。跨領域的知識背景能夠給你不同的看待問題的視角,從而起到觸類旁通的作用。
學習力:事實上,學習力應該是各行各業的通用能力。變化太快了,同一領域里會有新的模式和玩法涌現,觀察對手會給我們以新的啟發和思考;不同領域里,會有新的賽道涌現,甚至出現跨界的玩家打劫。既然變化是唯一會確定發生的事情,快速自學的學習力自然是我們應該具備的重要能力。
溝通力:產品經理構建的是藍圖,需要借助研發、運營、商務團隊同學的配合與協調才能夠完成最終的產品落地。碰到資源沖突等問題怎么辦,如何有效的推進?都是考驗產品經理溝通力的點。
如果已經確定了要做產品經理,如何選擇Offer?
未思成先思敗、未思進先思退。
就我個人的觀點,對于校招生 和 跨界轉行的產品經理來說,在選擇成為產品經理、選擇成為某個行業的產品經理時,建議審慎一些。不然,黃在了公司或者項目上,對自己職業生涯的起步未見得是負責任的做法。
穩定的時間、成長的空間是考慮Offer的兩個角度。在這里不涉及收入,是因為對于第一份工作而言,個人成長可能是最重要的決策因素,只有個人能力的增長才能帶來更快的收入加速度。
一般,我們建議的Offer排序標準是:
大公司的主力部門 > 小公司的主力部門 > 大公司的邊緣部門 > 小公司的邊緣部門。
大公司能夠提供相對更穩定的發展時間,有更完善的培訓體系,但是成長晉升的空間可能會按部就班;小公司有更大的嘗試機會和晉升空間,當然也可能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多詢問師兄師姐不同公司的情況,能夠給我們更多的信息,以做出更理性的選擇。
盡管有各種虛妄的光環籠罩,但產品經理和其他職業一樣,是一個有著馬拉松成長路徑、金字塔職級的選擇。終有一天,我們會認知到:喜好、擅長和天賦,是三個不同維度的事情:
- 喜好并不等同于職業選擇
- 擅長的事情是自己的飯碗
- 最理想的事情,莫過于用自己的天賦做事情
嘿,同學,你會選擇做產品經理么?
無論選擇怎樣,祝好,畢竟,路還長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