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的思考碎片

智能客服,做深還是做廣?

語料運營過程中,逐漸遇到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團隊為此溝通了十萬八千遍,天天開會,始終無解。
當時就是思維形成了兩大派:
1、認為應該做“深”,只解決用戶80%高頻問,對這部分語料做精做細,但放棄20%,直接兜底回復;
2、認為應該做“廣”,盡可能覆蓋用戶100%的問題,讓用戶覺得我們無所不能。

根據個人的經驗和邏輯判斷,我站1。但因為剛進組時間不算長,還沒摸清戰勢,不好輕易發聲,先旁聽為主。
于是,我就被拉去開了一場又一場會議,感覺浪費了大量時間,一直沒有定論。有天我實在沒忍住,在會議上開了口,就是那場會上,對方直接被我的話懟了個啞口無言……

簡單總結,我當時辯論的核心點是:
1、二八原則的合理性:目前時間和人力有限,我們項目又要出結果,只能聚焦;
2、圍繞核心目標來講:準確率、匹配率,其實都已經劃定了明確的知識范圍界線;
3、【關鍵反轉,徹底定局】抓住對方邏輯漏洞:對方認為沒有客戶真實數據,不認可“到底怎么界定哪些就2哪些就是8”的邏輯,那我就反問,“如果連2和8都難以界定,又怎么去界定10?盲目全面覆蓋,真的可能做到100%全面?”

那場會我應該是直接得罪了一些人。但是不管怎么說,項目方向是終于明確下來了。拖泥帶水真的不是本人性格能容忍。

做產品要放大人性的善意

人性存在善惡,做產品不能放大人性的惡:有時候,引導實際就是引誘,你甚至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的產品在逐漸引誘用戶的惡性。
做產品應該思考“讓用戶感受到什么”,而不是“我們想要用戶干什么”,有時候做產品太多“想要”了。
舉例:短視頻,充斥大量虛假信息、信息繭房、浪費用戶大量時間,變得失去思考能力,對世界存在錯誤認知。

一定要浪費大量的圖紙

開發評審,產品會遇到很多阻力,比如開發喜歡挑戰說這個設計方案不夠有前瞻性,要為后面的規劃考慮整體架構設計。
所以要提前準備好大量設計,然后又告訴開發說,“這些、這些和這些都不用做,我們目前只需要做到xxx程度,真正的MVP版本”。
千萬不要吝惜自己多畫的圖紙,“浪費”的力氣,實際上都不會白做,都是有潛在價值的。

職場基礎能力不容小覷

有一些基礎能力,是即便在職場摸爬滾打了很多年的人,仍然沒有學會的能力。
比如:能夠講清楚,自己或者小組到底在做什么……

公司產品答辯的問題

參加公司的產品經理答辯會,記錄了在場評委們提出過的問題:

  • 產品線的定位是否清晰?是什么?
  • 產品誰用過?受歡迎和不受歡迎的功能點的相關數據、比例?
  • 為什么不用xxx產品形態?而是xxx產品形態?
  • 用戶定義是誰?他們到底在哪里?核心痛點是什么?
  • 多少資源投入,是否合理?多少產品、開發、測試?夠不夠?產品輸出進度結果,是否可控?
  • 你們產品對自己的產品是否滿意?為什么?
  • 用戶是否對產品滿意?怎么定義的?
  • 有多少用戶在用?
  • 目標是否拉齊了?
  • 如何佐證,這個功能需求做了就能給業務方帶來很大的影響?業務方催得急,如果上線了,效果不如預期,誰來背這個鍋?“你們產品都認可這個需求做了就能帶來效果,那如果最后沒有效果,不就是你產品做的不好嗎?”--- 明確告訴業務方效果要一起擔責的
  • 數據效果?沒有數據等于沒有結果
  • 工時用了多少,占總規劃的比例是多少?
  • 如何量化自己的產品是否成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