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到極致,是大智

繼昨天的《人活到極致,是簡單和自律》,今天分享一下我對簡單這個詞的理解。

一種簡單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每天接受到的信息很多,商家各種廣告,各種APP的推送都在持續的吸引著我們的眼球,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總是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消耗在這里面了。以我自身為例,我定義自己想做一個終生學習者,但這里面就有一個陷阱在,可能也是周邊朋友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世界這么大,我對世界這么好奇,有那么多的東西想學。有些朋友可能工作之余報名了各種課程,寫作、演講、繪畫、思維導圖、閱讀、時間管理等等。

剛開始,我們會感覺很充實,很高興,因為感覺自己將得到多方面的升級,距離那個斜杠青年的夢想又向前進了一步,但是這個高起點在持續時間下就出現問題了。想學的東西這么多,我們就會感覺越來越焦慮,畢竟一天的時間精力有限,這時候我們就會感到挫敗感,變得拖拖拉拉。如果我們簡化我們的生活,生活刪繁就簡,我們就會感覺更輕松些,重要的是這種狀態可以讓我們持續的走下去。比如我最近100天的生活也是越來越簡化,通常一天的生活除了工作就是協作,很多東西都逐漸放棄了。可能堅持日更帶給我的第一個感受就是簡化生活。面對眾多選擇的場景少了,心中的掙扎和糾結也就越來越少,一天的精神狀態也好多了。

簡單快樂的人生就是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市面上關于極簡主義的書籍很多,簡單來說,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就是要求我們盡量排除一切沒必要存在的東西,舍棄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包括身邊的物品,做事的流程,溝通的環節,不必要的關系等等,從而迅速找到應該去珍視的東西和深愛的人,讓自己徹底實現不為外物所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時間會更加充裕,精力會更加充沛,內心會更加安寧,身體會更加健康,最終真正感受到久違的幸福。

關于如何過一個簡單快樂的人生,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什么我們很難去過這樣的生活方式。表面看起來是我們目前的社會環境正處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但本質上還是因為我們人類的大腦還停留在五萬年前的狀態,或者說我們人類的大腦在這5萬年中沒有繼續進化過。比如人類身上的適應性,適應性幫助人們在困境中戰勝挫折,但在日常生活中所帶來的習慣會降低我們對所獲事物的滿足感。我們會一方面為了幸福而去追尋快樂,而另一方面這種感覺在得到之后,又馬上會變得習慣甚至厭倦。所以為了更多的體驗幸福,我們就又會開始追求更貴更好的東西,于是陷入永不滿足,永遠不幸福的怪圈。以我自身為例,之前在宜家看中一張桌子,為了配得上這張桌子,就得買相應的椅子,最終整個房子可能都得換了,所以最終那張桌子雖然喜歡但至今仍然未買。

再比如我們人生的社交關系,也有可能是阻礙我們找到真正幸福的原因。從遠古時代開始,我們人類就是群居動物,我們各種心理活動都會被打上群居生活的烙印,所以當我們獨自生活,遠離群體時,我們很容易就會感覺到孤獨。而孤獨帶來的結果就是把我們往回拉,拉到群體中。而要在群體中生存下來,我們每個個體就需要展現出個體價值,所以我們就會格外注重展示自我價值。而現實的問題是有些價值很容易就可以展現出來,比如帥氣,美麗,高挑,苗條等通過外表就可以直觀反饋了,但是有些價值需要長期的相處才能展現出來,比如溫柔,善良,勤勞,樂觀等等這些內在價值很難再第一時間就展現出來,所以我們常常就會借助外在的物品來間接的表達或暗示,想方設法的把這些內在價值展現出來。比如高級毛料的西裝,勞力士的手表,豪華級的跑車,新上線的蘋果手機等等簡單明了的向周圍人彰顯我們的生活品味。但實際上我們太多人以為買了什么樣的物品,就會陳恒為什么樣的人,把想象中物品堆積起來的我們當成我們自己。隨著我們身上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需要管理的物品也就越來越多,逐漸我們就迷失了原來的自己是怎么樣的。如果無法認清到這一點,不管看起來我們多么幸福,幸福終有一天也會離我們而去。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從簡化物品開始,簡化生活,最終達到一個簡單快樂的人生狀態呢。

相信你都聽過斷舍離這個詞,借鑒山下英子《斷舍離》整理物品的釋義:

“斷”是沒必要的事情一律不做;“舍”是處理掉沒價值的東西;“離”是舍棄對事物、欲望的迷戀,讓自己過得輕松快樂。生活越簡單,越貼近自己的初心,自然更能體會人生的美好滋味。

斷舍離的精髓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斷舍離,即重新審視關系。”這里所說的關系,泛指我們與人、事、物之間的各種關系。斷舍離要求我們時刻關注當下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需要明確分辨的既不是“我”,也不是“物”,而是兩者之間看不見的那個東西——關系。正如我之前在做《自我發展心理學》的課程筆記時說道的,人際關系的煩惱來自于關系的混淆。斷舍離就是重新審視我們與外物及他人之間的關系。表面看起來斷舍離是指導我們舍棄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的物品的方法論,讓我們維持居住場所的舒適環境。但實際上斷舍離整理的并不是物品,而是我們的心。

舍棄是我們不斷重新審視關系的結果。持續不斷地審視關系,會使得“當下的自我”的輪廓越來越清晰。這種變化不僅會在物理層面,更重要的是還會發生在精神層面。學會在各種情況下重新審視關系,將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讓我們達到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從而掌握以充分享受人生的能力。通過重新審視關系,彼此間的關系質量獲得了提升。關系的質量獲得了提升,思想的質量自然也上升了。思想的質量上升了,行動的質量便高了。行動的質量高了之后,行動結果的質量也會變高。這樣一循環,關系的質量也將進一步提升。最終將提高人生的質量。進行斷舍離的過程,就是磨礪和提高自己生活品位的過程。

關于斷舍離的相關相關書籍很多,比如說《家庭斷舍離》、《自在力》、《極簡主義》等等。接下來關于斷舍離,我在這里推薦一下得到APP的一門課程《敬子的整理收納課》,敬子老師根據斷舍離和心動整理發的理論,同時結合自己上千小時的整理咨詢實踐,總結了5個方便操作的標準。

No 1.一年沒用過

一年沒用過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并不是一年沒用過就一定要強迫扔掉,而是把它當做一個提示信號,就像一個紅燈,當它亮起來時,我們需要借此覺察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什么。

No 2.不需要

不需要的東西,不僅占據我們的空間,還耗費著我們管理的時間精力。不需要具體是指對當下的我們用不上,當下是指不包括過去,也不包括未來。我們,是指以自己為中心,判斷需不需要。注意,這個時候也不要擴展出去,去替別人考慮別人需不需要。

No 3.不舒服

具體是指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別扭和難受。比如磨腳的鞋,太緊的褲子。分手后帶來負面感受的紀念物。

No 4.不合適

不合適自己的狀況和條件,與現在的生活形態,日常行為方式,生活場景是否匹配。比如有些東西現在聽著很好,但是與我們現在的階段不符合,我們也應該果斷舍棄。

No 5.不心動

說明已經無法滿足你,不能帶給你怦然心動的感覺,沒有從這件物品中感受到喜愛之情。心動,就像我們遇到心愛之人一樣,當我們用眼睛注視她的時候,眼光會閃閃發光,身體的狀態會向上,賢上腺素會升高,感覺到喜悅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心動了。

當我們在舍棄這些東西時,可能我們會感覺到很難,但是我們學會告別,我們才能去擁有更好的人生。我們懷著感恩的心,真心地和這個物品道一聲感謝,認認真真對陪伴過自己的物品說一句謝謝你陪伴我,走過這么長的路,然后可以道別了。比如說把它們拍照保存下來,或者放到線上二手商店賣出,去讓它實現價值,而不只是滯留原地。有時候我們就是缺少這樣一個儀式,才不斷糾結。對一個物品最大的尊重就是使用它,我相信著萬物有靈,它在我們手里沒有發揮用處,它也很難過,占有它而不使用它,我們也會很難受。

表面看起來,斷舍離說的是給住所中的物品做減法,但實際上,斷舍離是在給心靈做加法。很多時候,我們在物質世界囤積起來的物品都是我們內心不安的有力佐證。扔掉多余的東西,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最大限度的把生活環境變得簡單,從而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當然斷舍離說的也并不是要扔掉所有東西,而是把沒用的事物減到最少,我們每個人的標準也都是不一樣的。斷舍離是一種理念,目的是讓我們更快速的找到我們珍愛的東西。所以極簡主義者們是真正了解自身需求的人,他們不會因為在乎別人的目光而追求物欲,他們清楚什么是真正必要東西,所以更加診視生活中重要的東西。

奧卡姆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所以當我們在添置一樣新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想清楚是不是有必要添加,是不是現在所必須的,現在的環境中是否已經存有解決方案了。

斷舍離的進一步擴展是自在力,自在力指的是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自在力就是斷舍離的基礎上,學會用減法來面對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再透過俯瞰力,學會用加法來認識更深層的自我;最終,獲得自在力,用乘法邁向人生的制高點。

最后祝愿每一個閱讀到這篇文章的你,都能永遠一個簡單快樂的人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