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時間是怎樣一種體驗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要掌握自己的時間。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可是,你能精準感知自己的時間嗎?
通常情況下,時間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客觀流逝的時間,我們通過鐘表感知;在我們腦中也有一個時間:主觀時間。但是,二者常常是不一致的,有時候我們感覺時間過的很快,像是做感興趣的事,聊天、運動…有時候卻覺得很慢,比如在具體執行任務時。換句話說,你的主觀時間通常是不準確的。看一看每日計劃與執行時的所需時間的差別這件事就夠感覺到了。
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夫就是一位能感知時間的人,他的一生論文和著作寫了500印張,約12500張打字稿,可謂是傳奇的一生。他的經歷被他的一位朋友格拉寧記錄在《奇特的一生》中。
柳比歇夫有一個記錄時間的方法:“時間統計法”,堅持記錄了56年。在《奇特的一生中》,格拉寧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柳比歇夫在沒有看表的情況下,清晰地在日記本上記下了和格拉寧談話的時間:一小時三十五分,一小時五十分。時間都非常精確。
對他來說,時間仿佛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他能夠用注意力,感知時間的流逝。這樣的人,了解時間,是時間的朋友。他感知時間的方法在于,長時間刻意訓練,數年的時間統計法。
二、感知時間的方法
在李笑來老師《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中,在開頭即告訴我們,想要管理時間?根本沒有時間管理這回事。你要做的,就是相信積累的力量,運用心智獲得解放。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是把時間當作朋友的最好辦法。因為時間看得見。
在 管理 一章中,李笑來指出自己做日記錄受益于兩種方法,在看到柳比歇夫事件記錄之后,果斷采取了第二種,算是第一種的升級版。
①記錄:李敖 ?事件日志
羅列一天發生的事情,只記錄事件本身,不摻雜想法、感受。
②記錄:柳比歇夫 事件—時間日志
二者的區別,①是記錄結果,②是基于過程。
第二種記錄與第一種記錄相比,在記錄事件的同時記錄時間花費,這種記錄更加詳盡,知道一天時間花費在何處、用時多少,可以使人對時間的感知更精確。柳比歇夫的時間統計法,通過分析,很容易知道把時間浪費在哪里,在結果不好的時候也能找到原因。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它會讓你對時間的感知越來越精確。
三、如何感知時間
1.記錄工具
通過紙、筆記錄時間開銷,養成習慣,進而感知時間。工具:紙筆;方法:時間統計法。一個本子、一支筆,隨身攜帶,隨時記錄。弄清楚自己的時間都做了什么。記錄時間—事件,通過長時間刻意的訓練,養成習慣。
2.我的時間記錄
最近我也開始嘗試應用事件—時間記錄法,剛開始用的橫線本子,現在轉而用了方格本記錄。用的是32K方格本子。有很多手賬愛好者用A6本子記錄,也是很好的選擇。
在一頁方格紙縱向劃分左右兩部分,用來記錄2天。中間一條分割線,在水平橫線上面記錄3件最重要的事情(吞青蛙)。每一個小方格代表半小時,計劃從6:00—22:00有效時間,作時間—事件記錄。用一個格子代表半小時,可以算是把時間視覺化、顯性化的方式。
3.感受
剛開始做記錄比較興奮,堅持幾天后有點懈怠,有時候也不能及時記錄,但無需追求完美,繼續記錄就好,形成習慣以后就會很自然地記錄。
通過事件—時間記錄,收獲的是可以知道自己做事情所用的具體時間,形成對時間的清晰感知,提高安排計劃用時估算的準確性。比如常規、例行公事之類的事情。后期翻過來反思,也能知道當天所做具體事情,不用抓耳撓腮想當天到底做了什么,想一通想不出來。而且,堅持記錄還能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微習慣的提出,給人以很大信心和動力,不如就從時間記錄開始一個微習慣吧。
成長,在增進閱讀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