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時機,削弱齊國(一)
秦國攻打韓魏,取得了不小的戰果,一方面打出了秦國的威風,達到了鍛煉秦國年輕將領和兵士的目的,另一方面進一步削弱了韓、魏的實力,徹底將這兩個國家變成了自己的小跟班,從此不敢造次。但是,接下來該怎么辦呢?一個新的問題再次擺到了魏冉的面前。
其實還是有幾種選擇。一個是繼續攻打韓魏,以致滅國。雖然在戰斗力上,做到這一點并不難,但是秦國明白,堅決不能這么干。在戰國中后期,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強大,也可以欺負周邊的國家,但是絕不能攻滅其他國家。這是當時的潛規則。雖然秦國對韓魏具有絕對的軍事優勢,但是一旦對這兩個國家開展滅國之戰,原本中立的那些國家便會改變立場,不斷援助韓魏,形成連縱之勢,群擊秦國。
為什么會這樣呢?也很簡單。戰國各個國家都在不斷的參與各種戰爭,他們親眼看到了各國的興衰成敗,而這一切往往發生在旦夕之間。所以當時每個國家都有著較強的憂患意識,誰都不敢確認自己國家的未來的走向。但是似乎有一點很明確,保持現狀的國際平衡,似乎對大家是最好的。那些沒有進取心的國君似乎并不在乎國家長足發展,而只是注重眼前的安樂。大家都沉浸在一個美夢當中,哪怕兵臨城下,只要一直打別攻破我的城門,那我也享受這此刻的國君特權。這就是但是的基本狀況。
但是,大家允許做夢,但是不允許有人來攪局,打破這場夢。一旦某個國家被攻滅,其他的國家馬上就會躁動起來,他們立刻會意識到,這個夢做不成了,因為下一刻屠刀可能就會砍向自己。所以,為了能夠重新獲得平衡,再重新睡上一個安穩覺,也要聯合起來,圍剿那個攪局者。就算弄不死他,也要讓他大傷元氣。
秦國的統治者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他們一直是戰國的時期的攪屎棍,秦國是棍,而那幾個國家是屎。秦國是要打碎其他幾個國家的美夢的,但是現在他們還沒有這樣的能量。那應該何去何從呢?
當時可能最讓秦國頭疼的國家應該就是齊國和趙國了。齊國一直是一個可以和秦國勢均力敵的國家,齊國發動的幾次聯合軍演也是深深震撼了諸侯各國。而趙國經過趙武靈王改革和不斷征伐,戰斗力也已經是今非昔比。秦國若想進一步獲得對他國的優勢,就必須削弱這兩個國家的實力。該怎么做呢?
歷史真的是很有意思,一場戰國時期最為隱秘和最為燒腦的陰謀慢慢阜浮出了水面。本來應該在這場詭詐大戲當中扮演龍套決策的秦國,反客為主,攫取了這次歷史事件的最大的果實。我們先從秦國角度,一點一點揭開這場陰謀的面紗。
話說魏冉執政之后,深深的感覺到齊國和趙國對秦國的威脅,所以他一直在尋求突破口,削弱這兩個國家的實力。當然,這兩個國家當中,魏冉更加痛恨齊國。一是齊國曾經帥兵攻打函谷關,使秦國顏面掃地。二是魏冉一直想把宋國的陶邑收入囊中。陶邑這個地方十分富庶,春秋時期范蠡辭別越王經商,獲得巨額財富的地方就在這。
但是齊國一直對宋國虎視眈眈。這樣魏冉十分不快和擔憂。所以,魏冉一直鼓動趙國和齊國敵對,希望通過趙國的力量削弱齊國,齊國削弱了,對宋國的威脅也就解除了。但是,當時在趙國內部也分為兩派。一派主張攻齊,一派主張和齊。攻齊一派除了受到秦國的鼓動,還有當時任魏國國相的孟嘗君。孟嘗君被齊王罷相后一直耿耿于懷,在擔任魏國國相后,他曾經多次聯絡諸侯準備伐齊。但是當時趙國掌權人李兌卻是和齊的,并不是說他有什么更高的見解,而是齊國曾經承諾給李兌一份私產作為交換。在利益的驅使之下,李兌為齊趙兩國和平共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最終,趙國的主和派占據了上風,魏冉的算盤落空了。
那怎么辦呢?既然弱齊不成,那就調過來聯合齊國攻打趙國。魏冉就是魏冉,腦子轉的果然快。那怎么實現這一目標呢?魏冉回想了一下老前輩們的光榮事跡,最終決定張儀附身,以三寸不爛之舌,不出一兵一卒,搞他個天下大亂。
魏冉先是提議讓秦昭襄王稱西帝,再派使臣鼓動齊國稱東帝。這樣可以到好幾個有利于秦國的目的。第一是秦王稱帝,就高其他各國一等,自己就會很高心,同時會很感謝促成此事的舅舅魏冉。君臣一團和氣,有利于秦國的團結。第二,如果齊國也稱帝,那么秦齊聯盟的事實已經達成,對秦國下一步攻城略地的軍事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三,秦齊稱帝,對齊國的不利影響大于秦國。秦國位于西部,一直不被中原諸侯所認同,就算稱帝,其他各國心里不服,但是也能通過罵一句“土老帽,不懂規矩”這樣的話,解解胸中的怨氣。但是齊國不同。齊國是中原當中老牌的和最重要的一個國家,無論是文化、經濟和軍事,都是中原各國的領跑者。如果他稱帝,圍在它周邊的國家就會不爽,以前吃飯稱兄弟,給你個上座也就算了,現在吃飯稱父子,你這是不要臉還是不要命了。你這是要鬧哪樣,是不是看我們不順眼,下一步要滅了我們。對于存亡的憂慮,必然會引起各國對齊國的進一步不滿,甚至是軍事反抗,作為二流國家的趙國肯定會首當其沖。
這個計謀不可謂不妙,而且也很隱蔽。如果這一計策得到實行,后果不堪設想。齊國與諸侯國家之間必然產生嫌隙,而其中作為最強實力者趙國必然發難。魏冉正好借此機會,聯合齊國打壓趙國。待收拾了趙國后,秦國拍拍屁股走人,而此后趙國的反撲就由齊國去承受了。于秦國來說,有百利。
于是魏冉積極聯合齊國及其他諸侯國伐趙。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魏冉這個小陰謀家的計量已經被一個大陰謀家看的清清楚楚的。那么這個人是誰呢?
這個人就是蘇秦。看到魏冉送給齊閔王的這個餡餅之后,蘇秦勸諫秦王,他認為魏冉這樣做是在挖坑讓齊王跳。因為齊王稱帝,定會引來周邊各國的怨恨。如果齊王不稱帝,反而體現了齊國是真正的禮儀之邦,正義之師,再合縱諸國以有道伐無道之秦,必會取得萬事功業。齊王采納了蘇秦的建議,非但未稱帝,反而聯合各國準備伐秦。看來蘇秦真是個為齊國著想的忠臣呀。其實不然,其實在蘇秦看似中正的表皮下,隱藏著一個天大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