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健《單方應用大全》單方一味氣死名醫
4. 食積
褚澄治李道念有冷疾5年,眾醫不瘥。澄為診脈,謂曰:汝病非冷非熱,當是食白渝雞子過多所致,令取蒜一升煮服之,始一服,吐一物如升,涎衷之動,開看是雞雛,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澄曰:“此未盡,更服所余藥,又吐得如向者十三頭,而病都瘥。”〔續名醫類案:139.〕
5. 癖瘕
陳藏器曰:昔有患痃癖者,夢人教每日食大蒜3顆,初食遂致暝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數瓣,合皮截卻而兩頭吞之,名曰內炙。果獲大效。〔續名醫類案:215.〕
6. 大葉性肺炎
患者,男,35歲。1959年1月29日以發熱,咳嗽,吐黃色黏痰,胸痛1天入院。檢查:體溫40℃,,神志清醒,咽部充血,扁桃體不大,胸廓無畸形,右側呼吸度減弱,有胸下部語顫增強,叩診較濁,呼吸音低,無濕啰音。心臟正常,腹部陰性。實驗室檢查:白細胞26.6× 109/L,中性0.86,淋巴0.13,單核0.01.透視:右上肺結核,右肺中葉肺炎。入院后經用10%大蒜糖漿15毫升,每4小時1次,發熱于4小時內開始下降,7天內降至正常,咳嗽,胸痛減輕,5天后胸部體征亦消失,共服5天,總劑量450毫升。2月5日胸片復查:右肺炎變已消失。住院6日后痊愈出院。〔張定鳳,等.中華內科雜志.1960;8(1):36.〕
7. 空洞型肺結核
張某某,男,18歲。1982年7月初診。咯血1月,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呼吸急促,脈洪大,舌偏紅,苔薄黃,胸片右下肺可見一透亮區,可見斑片陰影,左上肺外亦見少量陰影,診斷為空洞型肺結核。用大蒜30克,搗碎,以鼻吸入,每次1小時,每天3次,1月后病灶吸收好轉,空洞閉合,3月后復查,病灶已吸收。
治療方法:取新鮮大蒜30克,搗碎,以鼻吸入,每小時1次,每天3次,3個月為1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抗癆藥物。〔程潤錄.浙江中醫雜志.1989;18(12):537.〕
8. 久咳
蔣某某,男,27歲,1991年3月13日就診。因患感冒而咳,經服藥,感冒癥狀消失,唯咳嗽時輕時重,終日不愈,先咳嗽少痰,咽癢,日輕夜重,舌苔薄白,脈正常。用下方5天,咳嗽基本控制。
治療方法:用剝皮大蒜500克,搗爛取汁,加白糖調勻,每次服1湯匙,每日服3次,其止咳效果往往優于多種常用的止咳藥物。〔蒲平.四川中醫.1992;(3):15.〕
【按語】久咳咽癢,多為慢性咽炎或慢性氣管炎的常見癥狀,大蒜有解毒消炎作用。該法簡單,易學易用,可以一試,惟大蒜汁氣味強烈,是其不足。
9. 氣管潰瘍性結核
梅某某,男,27歲。1958年6月6日入院。患肺結核多年,1954年曾咯血,經短期休養和治療,平素常有咳嗽,多痰,疲勞不適。1958年5月又因大咯血并有較重的胸背痛和疲勞感,經檢查發現右上肺有活動性結核,痰涂片強陽性,即轉來本院治療。經內服異煙肼及對氨柳酸鈉3個月后攝片病灶已吸收好轉,痰涂片仍為強陽性,臨床仍有較劇烈的咳嗽。于1958年8月27日氣管鏡檢查,見右上,中,下管口均有表淺潰瘍,診斷為氣管潰瘍型結核。1958年9月1日施行大蒜液氣管注射,滴注中曾2次發熱在37.8℃,滴注5次后臨床咳嗽顯著減輕,痰實驗室檢查:集菌陰性,25次后氣管鏡檢查僅見右上管開口處有芝麻樣白色小點2粒,余無異常發現。繼續滴注15次,再行氣管鏡檢查證實完全痊愈,于1959年2月11日出院。
治療方法:分瓣白皮大蒜,去皮,用滅菌水洗凈(過大者用消毒小刀稍加切開),裝入20毫升的注射器內,裝上針頭,可稍用力壓碎,使大蒜液通過針孔流入滅菌空瓶內備用。同時以0.25%奴夫卡因液或注射用水配成1-5%不同含量的溶液。用普通12號或14號橡皮導尿管由鼻腔內或口腔插入氣管,或用12號或14號注射針改制成氣管滴注針頭,直接作聲門下注射(即環,甲軟骨之間空隙或環狀軟骨與第1氣管環之間空隙處刺入氣管)。待證實導管或針頭已進入氣管后,則按患者病變部位選擇合適臥位睡好,先注入2%奴夫卡因液2毫升,如咳嗽較劇的患者,可改用1%地卡因液2毫升,作氣管粘膜麻醉,候麻醉劑發生效用后,以每分鐘1-2毫升的速度緩緩注入,大蒜液注畢后拔出導管或針頭,囑患者繼續按滴注時臥位靜臥半小時,使藥液充分分布于局部病灶區域。一般以隔天1次,如無反應則每天注射1次,1周滴注6次,星期日休息。大蒜液的濃度常規為:每次10毫升,第1次用1%溶液,第2次用2%溶液,第3次用3%溶液,第4次用4%溶液,第5次用5%溶液,先自1%開始,以后逐漸增加至5%溶液。注射時患者如有發熱或自感滴入后有劇烈的灼熱感時,即按臨床耐受情況2-5次后,再行增加其含量。〔馮玉龍,等.浙江醫學.1960;(1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