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慕斯是一座山或是山脈,倒不如說是一堵高墻。它起于南方的烏爾鎮,在整個大陸唯一的溝壑深處拔地而起,一直延綿到極北的烏爾鎮。
爺爺輩們常說,天圓地方,雖有慕斯山,但大地是連成一片延綿不絕的。他們常常聚在樹蔭下,眉飛色舞的講怎樣用藤蔓去鉤住石塊,然后慢慢爬向山頂。從田里農忙回來的路人便會走過來跺一跺腳“老穆頭又吹牛”。撇一撇嘴角,露出輕蔑的神氣,然后扛著農具回家。
從小母親便講,慕斯山是爬不上去的,每隔幾百米,山頂上便有一個小神,他看到有人爬山,便會從山頂往下倒醬油,濃濃的味道以及滑滑的觸感便會使爬山的人拿不住藤蔓,然后“啪”。母親總是適時地拍一下手,讓我露出驚嚇的面孔,然后滿意離去。
隨著逐漸長大,早已漸漸不信這種謊話,但也承認了另一個事實。慕斯山是爬不上去的。所謂的山,并不能造出路來,坡度大得驚人,簡直不能前行,而成山的土壤又似乎是石塊堆砌。因為它表面光滑,善于攀巖的人往往百十步后便無從著力。
這座山的另一神奇之處,便是它的鏡子。大約是山頂的小神為了看清自己的模樣,每隔幾百米,山的表面都有一面鏡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但都是自然樸實,毫無雕琢痕跡,風過不折,雨打不蝕的嵌在其中。
爺爺輩們講,鏡子很早前就有了,大約是隨山而起,初始的先人自然驚恐無比,并不知道能倒映出自己模樣的是什么石頭。后來日復一日,便漸漸成了生活,日常的打扮、委屈時的哭訴,都成了鏡子的功能。好在慕斯山脈延綿千里,所有的支脈散布遍野,大約有山的地方便有鏡子,往來的旅客不過驚奇于形狀,至于其本身的來歷,卻漸漸沒了質疑。
我曾纏著媽媽講,這么多的鏡子,是大人們刻進去的嗎?媽媽也不知道,我問爸爸,爸爸也不知道。好久前就在這兒,橫亙千古,延綿至今。不過,長輩們都講過一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是沒有慕斯山的,慕斯山下本來是一條大大的裂谷,東西向的人們從未能穿過這個裂谷,人們都很好奇,對面是什么呢?后來在天上的女神看到了裂谷,她希望能將這條裂谷填平,使東西向的人們可以無阻的交流。于是,她就運用自己的神力,從深海之地挖起一座高墻,然后搬著墻,將它填在了裂谷中,不料墻本身竟比裂谷高出許多,多出的部分就成了今天的慕斯山。后來,女神耗盡了神力,已無法將山削平,就用最后一點神力,把山體布滿了鏡子,將消除慕斯山的辦法藏在里面。
這就大約是故事的全貌,漸漸長大后,會有種長輩們不學無術、隨便胡扯的感覺。竟會想出這種“本來想填平,結果填超了”的說辭。不過,也許世代便是如此,我們的村莊在北方偏南,名曰烏普。田野遼闊而人口集中,東面不遠便是慕斯山,以致村莊中也會有些凸出的石塊,有些人家便借此壘了墻,因而我也時常在村莊中看見墻上的鏡子。地廣人稀的村莊,大多以農居為主,一年里忙算的大多也只是收成,手巧些的,就會自己做點生意,等著別人拿谷物換取。
我已經十七歲,到了這個年紀,是最高興的年紀,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可以開始自己的故事了。奧,對了我叫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