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我很好啊,媽》。
自從高中之后,我再也沒在實體書店買過書,書店又坑又貴。
這本書是個意外。實體店價值48,比網上貴了15元左右。我看了,我搜了,我知道,我買了。
你知道的,我們這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偶遇。
我記得那個時候在深圳,芬田油畫村。剛看完畫展,一時之間無所事事,便決定去樓上的書屋小憩。也許是這個名字在一瞬間吸引了我,當然也有作者曾是GQ編輯的緣故。你知道的,我和我的媽媽,沒那么多可聊。
翻了翻,決定看一看。
講的是在各個國家旅行的故事。
作者寫信給他母親報告他的行程,以及行程中發生的故事。累積起來,就有了第一章。
去信在我看來很有意思,仿佛我在現場似的,光和熱同時能感受得到。因為雜志編輯的緣故去了很多地方,也是一個很努力的人。我想,這樣的兒子,這樣的媽媽,會有多溫暖。
當然啦,關于他們母子關系,我臆想地成分多一些。沒辦法,原因如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我也是個喜歡旅行的人,但是我父母可并不支持,他們的觀點是“我現在還沒有資格去享受”。雖然我已經背著他們跑遍了中國大部分的地方,但說實話,如今我的處境的確使我陷入困境。
這個事情怎么說呢,就是你走得路越多、看的世界越多,你就會思考得越多。當你想的多了而你所處的現實跟不上你的心的時候,自我矛盾開始發酵。
發酵最嚴重的時候是2018年10月到2019年1月。那個時候還在深圳上班,因為工作并非自己所愛,我一周至少偷偷哭兩次,就是安安靜靜地上班,然后眼淚也安安靜靜地流,毫不夸張。后來離職,由于臨近春節,我也的確沒有什么可不被替代的才干,而導致有兩個月的空檔期。我回了長沙,又回了家。被家里催得緊了,又逃到廣州,在姐姐家住了一個月。
現在想想,還挺慘的。但那段時間改掉了我容易多想、以及動不動就無病呻吟的壞毛病。我記得坐在電腦前回聽得到跨年演講時的內容,有一段話我印象特別深刻,大概內容說的是:這個社會很多思想家,他們經常評論這評論那,而我們是要踏實做事的人,很多人經常迷茫為什么?因為他們想得多而干得少。要評價一個人對他指手畫腳太容易了,而往往這些人都沒干什么事。
想來的確如此,我呀,干得太少,說得太多——自己都覺著虛。
在姐姐家住了一個多月,歇到覺得還是工作使人快樂的地步。2019年后跑到上海找到工作,5天內租好房子辦好所有手續,一切暫時塵埃落地。
也不知道對不對羅振宇老師的意思,反正我現在只想搞錢。
說回到這本書,其實也是偶遇。我時常翻一翻,他提醒著我,不管工作多忙腦子多亂,你看,這個世界有這么有趣的事情和一轉眼也許就能偶遇到的小故事,你可不能忘記好好活著。
回家的路上想起今天早上發的微博,內容大概說的是:
前些日子每次下樓就能坐上的地鐵,現在只能看到余留殘影。之前所津津樂道的幸運和剛剛好,如今留給我的是4分鐘的空檔,讓我理理頭發、照照鏡子,打開手機不緩不慢地看一本書。這樣,也算得上剛剛好吧。
或許,這是上海這個城市,為我這個外地人所留的一絲溫存。
也或許,是這本書,讓我再次慢下來,開始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