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源自于朋友圈的幾句對話。
我:回想起幾年前,讓我皈依的契機是一件在旁人看來可能非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匯率。那時候剛剛登陸,工資還沒發,需要家里轉錢過來。我就一直糾結著:要不要現在換匯?換了以后萬一匯率跌,那豈不是賠了,但不換的話,如果漲了,那不是又虧?因為這個每天愁眉不展的。幸好那時候跟小龍住在一起,他給我講了很多無常的道理,又借給我宗薩仁波切的《正見》,這才一點點看清身上的各種羈絆。然后開始靜坐,看清自己的習氣,學習持戒,以戒律為守護。
GL:能不能試著理解成這是因為你已經體驗患得患失的心情,規避損失的欲望,已經有幾十年了,深刻體驗了這種欲望的痛苦……是不是所有頓悟,都只是碰到了最后一根稻草?
我:我同意。有積累才有契機吧。
GL:所以我想表達的其實是說要對欲望親身體驗,不只是獲得不了的痛苦,也體驗獲得之后的快樂,更有助于了解和出離……禁欲只會體會到獲得不了的痛苦……眾多修行方式中,是否有讓這個過程更高效的方式?比如能否把你患得患失的二十年,壓縮成賭場的一個月?當然如果高效不值得追求,那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就這個問題,細細想了很久,覺得還是寫篇文章,或許能聊得更深入一些。
佛說四圣諦,苦是第一,是眾生的貪愛、執著、抓取造成了生死流轉中的種種苦。所以才要培養出離心,才能滅掉貪著,滅掉苦的根源??嘤泻芏喾N,在“八苦”的分類方式中,苦指的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這樣細分之后其實不難發現,我們蕓蕓眾生,大部分人時時刻刻都處在或熾烈、或細微的痛苦煩惱中,只不過因為缺少覺察而不自知罷了。
童年時,失去玩具、成績不好、被人欺負,都會讓我們痛苦;現在那些事物變成了愛情、親情、友情、事業、住房、健康……還有越來越短的生命,形式上高級一些了,可本質上并沒有太大區別。只要有貪戀執著,看不明白無常的實相,就會患得患失。
舉個更常見的例子,孩子調皮搗蛋惹你生氣了,細想一下,生氣的根源是什么呢?是覺得孩子不聽話。但“聽話”這個事情,是不是因為“我執”才有的呢?因為我是孩子的長輩,因為我說的對,因為……所以他/她要聽我的,但他/她沒有聽,于是我受到了傷害。
所以你看,日常生活就是被欲望環繞的生活,要想親身體驗,哪里還有比當下更好的地方呢?
另外,持戒的目的和作用,并不是為了讓人“體會到獲得不了的痛苦”,而是要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遠離殺盜淫妄酒,才能令人身語意清凈,更好的保持對起心動念的覺察,從而出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