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神話里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有名的雕塑家皮格馬利翁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麗可愛的少女,他深深愛上了這個沒有生命的雕塑,還給它穿上了美麗的長袍,真切地期望自己能夠被“少女”接受,可它依然只是一尊雕像。皮格馬利翁感到絕望,他不愿意再受這種單相思的煎熬,于是便去了阿芙洛狄特神殿祈求女神的幫助。女神被他的真誠打動并決定實現他的愿望,回到家的皮格馬利翁發現雕像發生了變化,它的臉頰慢慢地呈現出血色,眼睛開始釋放光芒,嘴唇緩緩張開露出甜蜜的笑容,雕像少女回應了他長久的愛,成了他的妻子。后來,人們從這個故事中總結出了“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贊美能產生奇跡。
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是一種期望效應。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于60年代末期通過智力測試發現,如果教師認為某些孩子聰明,對他們有積極期望,認為他們以后智力會發展很快,那么若干個月后,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較快、較好的發展。相比之下,沒有得到教師這種積極期望的孩子智力的發展并不明顯。而兩類孩子原來并沒有什么差別。兩類孩子幾乎是在完全相同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因而他們智力發展的差異只能由教師期望的不同來解釋。實驗發現,被期望的學生表現出更有適應能力、更有魅力、求知欲更強、智力更活躍等傾向。這一結果表明,教師的期望會傳遞給被期望的學生并產生鼓勵效應,使其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變化。羅森塔爾借于皮格馬利翁神話,稱這種現象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四個理論基礎:一是羅杰斯人本主義理論,該理論強調學生積極看待自我的能力。學生是具有主動性的個體,可以通過外部力量尤其是教育者的激勵變得更完善。二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而需要與激勵內在統一,個體的內在需要和外部激勵相結合可以增強個體動機強度,達到激勵效益。而期望與贊美是滿足需要、激勵人自我實現的有效方式。三是巴甫洛夫的陽性強化法,該理論認為,人們會因獎勵而加強為他人所贊賞的行為;因懲罰而減少不為人們所認同的行為。當“陽性強化法”被用于教學中,期待效應就會顯現。四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該理論認為,強化是使學習行為表現的必要因素。教師的激勵對學生的行為形成外部強化。學習除了強化外,還可以通過觀察獲得,因此,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對象,要從激勵和自身榜樣兩方面關注自身行為。
因此,對皮格馬利翁效應及其機制的了解都有很現實的教育意義。他提醒我們,無論是教師,家長或其他人員,對受教育者充滿信心,勤于贊美,相信他們能發展地更好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效應給我們的啟示:長久的盼望和熱切的期待其愿望就會容易實現。心理學研究證明,受教育者,特別是孩子對自己的了解往往首先是從教育者那里得到的。在他們生活中居重要地位的人物對于他們的看法和態度,就像鏡子一樣折射著他們的形象。如果他們感到教育者認為他們有能力,信任他們,那他們也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值得信任的,他們就能建立起應有的自尊,使自己有熱情為做得更好而努力。如果教育者認為他們能力低下,不學好,不可救藥,他們也會從這面鏡子中看到自己令人沮喪的形象,從而也認為自己能力就是不如別人,自己很難改好,自己沒有出路,那么他們就不能確立應有的自信與自尊,就不能有充分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會感到絕望,放棄任何積極的努力,走破罐破摔的道路。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應避免體罰和語言傷害,要更多地與孩子做面對面的交流,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他們的真實想法。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孩子,我們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與關懷,相信他們是有潛力的,用正確的特別是直觀的激勵方法,比如口頭表揚,在課后作業的評語上表揚等,提倡“因材施教”?!皰亝s自家無盡藏,沿街托缽笑貧兒”。每個孩子自身都有很大的潛能,只要我們因財施教,多發現他們的優點,挖掘他們的潛能,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值得提醒大家:在表揚贊許孩子的時候,表揚過程比表揚結果更重要。
你期待什么,就有可能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時刻記住,我們的目標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自尊與自信的的培養非常重要,它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成功的先決條件。不要再吝于贊美和表揚,告訴孩子,你是最棒的,你會發現,孩子帶給你的,豈止是這一點點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