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劇似乎有點過于爭氣了。
三檔新劇,全部穩穩8分+。
《龍嶺迷窟》聊過,《我是余歡水》在路上。
今天,Sir來聊聊三部中最沉得住氣的一部。
逆潮流、歸本真。
《清平樂》
古裝劇。
更確切地說,一部洗盡浮夸、狗血、急躁的良心古裝劇。
講述宋仁宗趙禎,跌宕起伏的一生。
制作人侯鴻亮在采訪中說:
《清平樂》雖然是古裝,但其實是在用現實主義精神來展現的古裝題材。
什么是現實主義精神?
在Sir看,無非是我們對國產劇長久以來最簡單的要求。
即——
細節尊重歷史,角色尊重人性,故事尊重智商。
難做到嗎?
從前幾集來看,《清平樂》嚴格執行了。
也得到應有的回報。
豆瓣8.2,不虛。
《清平樂》的細節有多考究?
開場兩個鏡頭就把Sir抓得死死的。
比如,一個字。
很多人可能沒留意到開場的這個畫面。
仁宗的福寧殿上掛著塊四字牌匾:
“正身明法”。
出自《晉書·元帝紀》,意思為端正自身,嚴明法紀。
說的是帝王的自我約束和治國之道,也是仁宗政治生涯的有力注腳。
重點在這個“明”字。
怎么跟我們認識的不太一樣。
朙,明的舊體。
大書法家顏真卿愛用此字。
后人跟風,于是這個“朙”字大量出現在書法作品。
直到宋代后期,“明”才成為尚意書風為代表的楷書系統中的正體。
出現在這里,合時合理。
一個字,釘住時代基調。
一個字,看出劇組追求歷史實感的偏執。
再舉個例子。
還是第一集,仁宗破曉策馬出城,疾馳過巷。
一閃而過的鏡頭,掃過一個招牌:
急遞鋪。
好理解——宋代快速軍郵制的稱謂,有點咱們今天快遞的意思。
但再看左邊的包裹,堆放著宋代引以為傲的兩樣東西:
藥和瓷。
——宋代“熟藥所”,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局;宋代瓷器的盛名,也誕生出著名的“五大名窯”。
這些都是《清平樂》低調的用心。
用大量細密的針腳,不動聲色地編織出一副朝代畫卷。
囫圇吞棗,很容易錯失劇中細微的魅力。
除了捕捉細節。
更要沉下心來去看,去聽。
看禮數,聽話術。
先說禮數——宋代尚禮。
禮,謂制度品節也。
核心無非兩個字:規矩。
劇中的第一場朝堂戲。
仁宗(張家碩 飾)年紀尚幼,太后劉娥(吳越 飾)垂簾聽政。
怎么看?
看流程——
大臣上奏,先遞到仁宗身側。
仁宗并不接下,瞟了太后一眼,略帶不甘地說:
請太后示下
這流程,一步都不能錯。
奏折直接遞給太后,是僭越;仁宗自己接下,是失禮。
只有把這些拍出來,才能呈現出一個等級森嚴,有分量的朝堂體系。
再說話術——宋代文盛。
怎么聽?
聽弦外之音。
接著上面那場戲。
仁宗和太后雖平起平坐,但不難看出來,已心生芥蒂。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仁宗并非太后親生。
仁宗得知自己身世真相,滿腹怨氣。
借范仲淹辭官奔母喪一事,向太后發難。
我朝治天下
處處公字為先
然唯有一事 私先于公
這便是個孝字
話里藏針:
要盡孝,但不是盡你的孝,老子要認親娘。
老辣的太后自然聽出來了,絲毫沒動怒,云淡風輕地轉守為攻。
一句“國事家事兩全”,先警告仁宗顧大局。
之后還不忘補一刀,震懾仁宗:
等日后年紀大了 沉穩了
必能事事看得周全
言外之意:
你小子還嫩,不要給我整幺蛾子。
這么說話累不累?
累。
但也只有累,才能還原出一個禍從口出的朝堂,一個波譎云詭的官場。
說白了,《清平樂》是一部需要你細嚼慢咽的大劇。
它不單單是要講一個故事。
更要給觀眾和人物悉心構建出一個群體,一個環境,甚至一個時代。
說到這,其實不難發現。
《清平樂》絕不是一部打著歷史旗號撒狗血的爽劇。
它不一味追求連續的緊張和反轉。
而把更多功夫花在人物內心的雕琢。
要想進入《清平樂》的節奏,要讀懂劇中的絕對主角:
宋仁宗趙禎(王凱 飾)。
一代仁君。
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統治下的北宋經濟繁榮,科學和文化也有很大發展。
史家對其的評價為:“仁宗盛治”。
劇中不遺余力表現這位皇帝的仁治。
鄉野鬧饑荒,他自減膳食,責己苦修。
民間鬧瘟疫,他安置太醫問診,立涼棚、贈藥贈茶。
一個完美的明君?
《清平樂》卻要先撕掉那層金光閃閃的圣衣。
給歷史書上的一個名字,一個符號,添血肉。
仁,只是表層。
進一步解碼這個角色,你需要看到另一個字:
忍。
少時仁宗,你能看到他頻繁發飆、撒野:
君臨天下
原來不是開疆擴土
不是建功立業
是謹小慎微 如履薄冰
何不干脆改成個忍
他太壓抑了。
朝堂之上孤掌難鳴,他忍。
成年后的仁宗,開始在議事中發表看法。
群臣當場駁斥,附議太后。
龍顏受挫,他也必須憋著。
緩步走到群臣中間,擠出笑容,言不由衷一句:
很好
不能為生母盡孝,他忍。
天子生母另有其人,是天大的皇家丑聞。而且如果兩后并立,必然導致時局不穩。
兩人不得不相忘于朝堂。
甚至生母辭世,也不能靈前祭奠。
他身穿華服,接受群臣跪拜。
內心,卻是說不出的瘡痍和悲愴。
注意表情里的細節。
仁宗的眼里盈淚,但不掉一滴。
他得維護一個王的九五之尊。
起身之前,他晃了一下神,微微后倒。
這是一個人極度悲傷后的生理反應。
王凱的演繹,夠準確,可圈可點。
克制、含蓄、走內心。
不露崢嶸的表演,靠的不只是演員。
更需要足夠的情感蓄勢、情節鋪墊。
《清平樂》花大量筆墨,要把這個“忍”字刻進肌理,入木三分。
為的,就是立住一個人。
古裝劇應該怎么拍?
要是別人,肯定拍打拍殺,兩軍對壘,萬箭齊發。
它卻拍人心戰場。
是明君外殼下掙扎和復雜的人性。
最后,說說《清平樂》這部劇的主題。
它到底講了啥?
幾集下來,不少觀眾表示云里霧里。
敘事失???
在Sir看來,《清平樂》有意杜絕直給的敘事方式。
沒有一波接一波的高潮和沖突。
它在“做局”。
一段情節,來說說《清平樂》是怎么講故事的。
從生活中的瑣碎起筆。
蜜餞果子。
仁宗對生母唯一的記憶,是幼時她親手制作的蜜餞果子。
為了刺激太后,他示意妃子在宮中大量炮制,送給太后品嘗。
還在盤子刻上“三春暉”。
提醒太后:你不是我生母,我生母另有其人。
幼稚的小把戲。
最終,他為自己的幼稚付出慘痛代價。
蜜餞果子制作的手藝,來自宮外的一家梁家鋪子。
秘方,是在腌漬過程中加入中藥。
這家鋪子的生意并不紅火。
因受惡霸欺凌,因政策的限制,生計艱難。
一家之主還身患重疾。
仁宗見況,下令重罰惡霸。
梁家鋪子的生活好轉了?
結果并沒有直接告訴你——
而是用一個畫面交代。
梁家鋪子外,散落著喪紙。
發生了什么?
為何仁宗出手相救,仍不能挽救梁家?
多年后,他才得知緣由——
當年宮女為討好皇帝,制作蜜餞,大量在宮外采購中藥藥材。
導致民間藥材稀缺,成了天價。
梁家負擔不起,最終家破人亡。
一場由蜜餞果子引發的蝴蝶效應。
環環相扣,又不脫離現實。
它的用意是什么?
仁宗領悟自己的強大,和強大背后的責任。
“一言可福萬民,一言可禍四海?!?/b>
梁家鋪子的悲劇,成為壓垮仁宗少年意氣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場戲,為仁宗成為一代仁君的心理轉折點。
同時。
也給他寫下了命運的判詞。
執國如執秤。
一邊是兒女情長,一邊是家國天下。
他該如何抉擇?
《清平樂》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答案。
至此,那件完美的仁君外衣終于卸下。
露出帝王宿命的殘酷血肉——
圣人,不仁。
劇中宋仁宗成為明君的代價,就是殺掉了一部分內心的自我和私情。
我們在評價一部歷史劇的時候,經常會用到“史詩”。
什么是史詩?
不是時間跨度長,出場人物多就是史詩。
關鍵在于,能不能拍出宿命感。
在人物性格里種下一粒種子,讓劇情開枝散葉,看他如何在同命運的抗爭中,走向預設的終點。
毫無疑問,《清平樂》是一部久違的古裝好劇。
當然,許多人無法適應這種逆潮流的“慢”。
導演張開宙,拍戲以慢聞名。
9.1分的《戰長沙》,8.6分的《老農民》,再到如今8.2的《清平樂》。
評論區不約而同看到一種差評:
節奏太慢?。。」澴嗵。。?/p>
平淡、拖沓,陳寶國不該接這戲
拖拖拉拉磨磨唧唧的節奏太慢了看不下去
慢,就是不好嗎?
看過劇的人不難感覺到。
《清平樂》的慢不是臺詞注水、劇情反復、慢動作堆砌的投機。
它追求的是一種由精密的布局、綿延的情感共同編織出的交鳴。
有余音,有回甘,更有延遲的震動。
的確,《清平樂》的節奏可以打磨得更無贅肉,緩慢的故事也提高了追劇門檻。
但Sir更擔心的是。
當二倍速已成常態。
五分鐘擼完劇情刷爆抖音、B站。
我們的觀眾是不是正在失去沉浸在一部好劇的耐心。
被《清平樂》的節奏勸退?
大可不必。
因為生活的濃度,從來無法用速度、捷徑、性價比來提純。
不如試一試放慢你的腳步。
品,細品。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