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個好日子,一清早,窸窸窣窣的一小陣雨送來一個涼涼爽爽的端午。已經連軸轉了半個月的我立即開啟了馬桑溪古鎮一日游模式。
今日的馬桑溪古鎮是在舊址上的重建,還沒有完全建成,相關配套設施都還在建設中,但這并不影響古鎮的魅力。
在泥地上停好車,右拐往前不遠,就有一座門樓,門樓內就是古鎮了。
進了門樓,發現馬桑溪古鎮是背靠大山面朝長江,正在我感嘆昔日是從巴濱路望這邊今日從這邊望巴濱路時,一陣長長的汽笛聲由遠而近,天啊,火車!而且是我的青春記憶中的綠皮火車!先生告訴方位感全無的我,這就是老成渝鐵路啊!親切感指數又增加N倍,我曾經在這條鐵路上坐著我的綠皮火車跑了十多年!
從小,我就暈車。關于暈車的最早記憶是很小很小的時候。那時我被送到父親的工廠去養,每次坐車,父親都用雙手捂住我的眼,說不看窗外就沒事的,可我還是吐得昏天黑地,聞到汽油味兒胃里都要騰挪跌宕。后來,離開故鄉來重慶讀書,工作后每一次回家,哪怕再麻煩,我都選擇坐火車,坐綠皮火車!
鉆火車就是在小南海站從渝黔鐵路換乘成渝鐵路時學會的。第一次從火車底下翻鐵軌的那種緊張和興奮,到現在都還記得。小南海火車站有點大,停好多車,鉆進車底下以后,只要聽到噴氣的聲音和鳴笛聲,我的雙腿就有點發軟。而且,每一次鉆完鐵道后,望著高高的月臺,我總是會在大腦里描畫朱自清先生的父親攀爬月臺的背影……算來我已經有十多年沒有坐過我的綠皮火車了吧!
古鎮的上面是馬桑溪大橋,重慶內環高速上的一座橫跨長江的大橋。長江上的一座座大橋,使天塹變通途的同時,又讓多少古老的渡口和碼頭以及依托渡口碼頭形成的古鎮走向了衰落啊!
據記載,萬里長江自江津石漠鎮進入重慶,至巫山縣碚石鎮出境,流域內長達683.8千米。在近七百公里的長江兩岸,有上百個依托渡口與碼頭形成的場鎮。馬桑溪渡口和古鎮就是其一。
但是,馬桑溪渡口與其他渡口不同,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義渡。什么是義渡?讀過小說《邊城》的就知道,翠翠和爺爺擺渡的船就是義渡,義務擺渡人過河,不收船費。綦江東溪古鎮也是綦河邊的一個碼頭古鎮,太平橋下就有這種渡船,上世紀九十年代我都還親身體驗過。馬桑溪義渡始于清道光年間,歷史悠久。
古鎮要古,就離不開古樹古宅古碼頭。古樹古宅古碼頭就是歷史的名片。這棵參天黃葛樹就籠罩著一座古宅——李竹山民居。這座民居建于1915年,原是民國時期袍哥、西南旅館老板李竹山(李祝三)所住私宅遺存。正在修繕的這座百歲建筑不久將展現其原有的風貌。
這里,橋上橋下的有限空間里,充盈著兩百多年的歷史!昔日的古碼頭,已變成了今日的一塊黑漆面的文物保護碑!
古鎮不算大,雖三街九巷,終歸細細巧巧,沒費功夫,就從這頭走到了那頭。長江,無論長在哪一段,總是有無窮的吸引力。我們丟掉斯文,翻越欄桿,來到江邊,看橋墩下漁人垂釣,看小孩兒戲水玩沙,看寬闊的江面上船來船往,還看人坐著皮劃艇任意飄蕩。
突然,“嗚——”,又一陣火車的召喚劈空而來,我們趕緊往古鎮第三階跑,想再睹火車風采,可是,除了不散的聲音,連火車味兒都沒聞到。但是,獨特的第三階立即抓住了我們的眼球,看:
鐵軌在山腳,山上就是由“北園”和“南園”組成的義渡公園。這個公園有點特別,植物長得特別肥碩,綠色特別的深,游人很少特別安靜。
這座公園的特別之處還在于它的藝術性,綠樹掩映的山巔竟然有個雕塑藝術館。藝術館關著門,無緣欣賞,單就館外的雕塑就已經讓我心向往之了。
站在崖壁邊,倚欄眺長江瞰大橋,那又是另一種感受。鐵路與長江并行蜿蜒,一直伸向那遙遠的天邊。
站在義渡廣場,一下弄清了長江、古鎮、鐵軌、山之間的關系。剛才進古鎮是那道厚厚的門,上頭就是成渝鐵路。渡口是“義渡”,公園當然是“義渡”公園,縱然一切都消失了,這個“義”也會如青山不老,這個“義”也當如長江之水滔滔不斷……
平日開著車走在大橋上,只有一種感受,那就是“車多橋長”,今日在橋底仰望后又上山俯瞰,才驚嘆于它的偉岸。橋下是平靜流動的江水和來往的貨船,橋上是流動的各種汽車,總覺得它不只是一座橋……
公園一塊自然山石上的“古道熱腸”石刻再次藝術地詮釋了“義渡”的精神內涵,一下又把我拉回古鎮,想起了它的古往今來。
義務擺渡自不必多說,看看它在抗戰期間的表現,就知道它的“義”絕不是浪得虛名。
今天,提到大渡口,我們就會想到重鋼。但是,我們知道重鋼的今生知不知道它的前世呢?
1938年,抗戰爆發后的第二年,馬桑溪,這個曾經以義渡聞名的地方,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和盧作孚的民生公司船隊一起,共同肩負起了抗擊外敵的民族大義。當時,東部大城市相繼淪陷,為了保存民族工業的實力,中國的重工業被迫西遷重慶。3月1日,國民政府將漢陽鋼鐵廠等遷到重慶,選址大渡口,建立大渡口鋼鐵廠(后改稱軍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廠)。漢陽鋼鐵廠的大量大型機器設備從這里上岸,再由人力將機器設備搬進新廠。
今天,遠離了鼓角鼓角錚鳴的時代,但這種“義”精神,依然在延續。一如最初的“義渡”,波瀾不驚,卻溫暖人心。
這是我們解決午餐的飯館,叫“小食代”,男老板帥氣女老板漂亮,兩個小小孩兒勤快。那種溫暖貼心貨真價實就一個字“義”。
旁邊屋檐下的食客也是自來熟,給你介紹店家的食料和服務,仿佛老熟人一樣侃侃天下大事。重慶人的這種熱情就一個字“義”。
公園里,一棵樹,我沒見過,覺得那果子,好漂亮!一問,方知叫麻柳樹。恰逢一老大哥修枝剪葉回去熬水給孫子泡澡,別忘了今日端午,百草入藥。看我喜歡這棵樹,說,我給你摘一椏。哇塞,那種善解人意,不也是一種“義”?
這個美麗的公園叫“義渡公園”,義渡公園的義渡廣場下是義渡古鎮馬桑溪,馬桑溪古鎮下是川流不息的長江水,如果孔老夫子站在這里,還只會抒發“逝者如斯”的感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