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樂樂
1、這個世界永恒不變的定律是變,愛情也一樣。
許伯常和劉淑芬的婚姻是撕逼狗血的,他們分床睡分杯喝水分碗吃飯,許伯常的杯子摔了碗摔了寧可拿罐喝水也不用妻子劉淑芬的。許伯常對學生對鄰居對周圍所有人都和藹可親,對劉淑芬卻永遠冷臉。劉淑芬寧可在婚姻里當悲情怨婦,也一定要跟許伯常綁在一起,她的執念在于“當初是你說,要對我好一輩子的”
劉淑芬對承諾的執著,對愛情不變的執念是可怕的。
當初是你說要對我好一輩子的,你就必須說到做到,做不到你就是壞人,你就是渣。這樣的人心智還停留在小孩子階段,她們的世界規則是“應該”、“必須”:你說過要對我好一輩子,你必須說到做到;你是我丈夫,你應該愛我……
劉淑芬們不明白,這個世界變化才是永恒定律,愛情更是如此。許伯常家境貧寒,劉淑芬供他讀大學,那時的他們琴瑟和諧,許伯常信誓旦旦要愛她一生。
許伯常讀書見世面后變心,想毀約,劉淑芬以死相逼,最終進入腐臭婚姻。
她把許伯常逼成行尸走肉的丈夫;撲風捉影,以為丈夫不愛她是因為小三的破壞,致王佳敏于死地;小三兒“死”后,丈夫還是冷臉相對,頓感人生無望,投井自殺,劉淑芬親手殺死了自己。
劉淑芬們是可憐的、可悲的、更是可恨的(她毀了王佳敏一生)。
2、人性的善與惡是辯證的,決定因素在于情境。
人性的善與惡是辯證的,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當王佳敏被咬定為破壞劉淑芬婚姻的“婊子”后,各種抹黑王佳敏政治背景的“證據”紛紛出現,終于把王佳敏推到“美蔣特務”的位置(那個年代政治背景不單純是可怕的)。
妒嫉是發酵于心的惡。這些捏造證據的人是以前的好同事。王佳敏性格熱情率直,美麗大方討人愛,同事們早已對她心存妒嫉,在王佳敏落難的時候,正好落井下石。所以她以前的好同事們為何要捏造王佳敏“偷看護報告”“常寫信”的證據就不難理解了。
“落水狗”會激起人性中的惡。我忘不了王佳敏被批斗的場面。她的批斗場隔壁就是跟他“同謀”寫信的李想的支邊青年思想匯報會場,當初這信是王佳敏跟李想一起寫的,李想為了他的支邊心愿退縮,讓王佳敏獨立承擔(李想當時如果站出來跟王佳敏一起承擔,王佳敏絕不致于成為“美蔣特務”)。
“這個跟我“同謀”寫信的曾經喜歡過我的男人,現在正在我批斗場隔壁慷慨激昂地匯報他的“思想覺悟”呢,人心是多么經不起拷問!”
想到這里,王佳敏笑了。
她的笑成了引爆眾人惡意的引子,最終活活被打死。這些打她的人是壞人嗎?不見得。他們大多還是家里的好爸爸好媽媽和孝順的兒女們,只是在這樣的批斗情境下,激起了他們人性中的惡,“打落水狗”也可以順帶傾泄他們對生活的不滿和怨氣。
沒有的善人,也沒有絕對的惡人,人性的善與惡是辯證的。
3、你活得足夠真實嗎,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你為什么而活?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當中,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喪失了真實。你的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什么是真實?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做什么、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
“你知道自己的內心嗎?不要走錯路,不要惶恐,不要忘記你們的真心和真性。”
“如果提前了解你們要面對的人生,不知你們是否還會有勇氣前來,看見的和聽到的經常會令你們沮喪。世俗是這樣的強大,強大到生不出改變它們的念頭來。可是如果有機會提前了解了你們的人生,知道青春也不過只有這些日子,不知你們是否還會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占有多少才更榮耀、擁有什么才能被愛。等你們長大了,你們會因綠芽冒出土地而喜悅,會對初升的朝陽歡呼跳躍,也會給別人善意和溫暖,但是卻會在贊美別的生命的同時,常常甚至永遠地忘了自己的珍貴。愿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愿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走你心,無問西東。”
電影中這三段話說的都是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的重要性,活得最真實的人才可能是最快樂最富有能量的人。
許伯常沒有足夠的勇氣拒絕他不愛的女人,被對方道德綁架進入無愛婚姻,一生受盡折磨,活成形似走肉。
吳嶺瀾經過校長的勸導,再聽了泰戈爾的演講后,醍醐灌頂,終于看清自己的內心,明白做自己適合和喜歡的事情才是最明智的,選擇了文科。
沈光耀想要從軍當飛行員,在國家危難之際,為祖國盡一己之力,卻遭到家人的強烈反對,母親怕他戰亡。他屈從放棄了。但是他很痛苦。后來在聽過吳嶺瀾老師的心路歷程和親眼目睹了被日本轟炸后的撕心場面后,他毅然決定從軍,最后戰亡。但是當飛行員的生涯對他來說是快樂而滿足的,他早已做好了面對死亡的心理準備。
我們都只有一次生命,人生不能重來。怎樣才能活得更有意義,怎樣才能把這一生過得不留遺憾,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而答案其實已經在電影里了。
世界于你而言,
毫無意義和目的,
卻又充滿隨心所欲的幻想。
但又有誰知,
也許就在這悶熱令人疲倦的正午,
那個陌生人,
提著滿籃奇妙的貨物,
路過你的門前。
他響亮地叫賣著,
你就會走朦朧的夢中驚醒,
走出房門,
迎接命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