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真的希望能有一個人,或者一種機器能夠完全客觀的評價我自己,給我列一份清單,上面清楚的寫出我的興趣,愛好,優勢,不足,行為習慣,擅長做什么,做什么會感到有成就感,什么事又會使自己很受挫,自己的抗壓能力到底有多強,自己的發展空間有多大等。(越往后想,越感覺像是算命了)
可是,這可能嗎? 不可能,至少現在還找不到什么辦法。
經常有人會這么說,“你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蟲,比我還了解我自己”,可見真的有人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自己。
可是想法和行為都是我們自己的,別人怎么可能會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我們呢,或許可以用一首詩來解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或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可是這么表達也不太對,畢竟我們自己就是山,自己控制著自己的大腦,自己的身體,感覺什么的也是自己的,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就算我們自己不說,身體還是會很誠實的會告訴我們答案。
后來我發現不是不了解自己,而是不會表達自己。別人只是把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通過有邏輯的語言告訴了我們。從而造成了別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假像。
語言分為內隱語言和外部語言。通俗講,內隱語言是我們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言語,外部語言就是我們正常交談或小聲默念。
內隱語言過于隱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語言(或者書寫表達)是邏輯、完整、成體系的,但如果一個知識點能用內隱語言描述,我們就誤以為很熟悉。
我們以為的了解自己,只是在自己的心里知道,或者說是潛意識里知道,如果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我們很難用有組織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會遇到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況,別人把他對我們的了解告訴了我們,這就會有造成別人比自己更了解我們自己的感覺。
具體到學習中,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時,內隱語言抓住了幾個關鍵點,我們就會產生學習錯覺,誤以為都知道,但知識點不是孤島,是由邏輯關系構成的,這需要外部語言去描述、串聯,唯有經過外部語言檢驗,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
同樣,這也說明了為什么不僅要讀書,還要寫筆記。
因為輸出的過程是一個有邏輯的,整理我們思路的過程,如果沒有邏輯,我們自己就不知道自己在寫什么。可能這也是常常會覺得自己寫的文章爛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