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人,會比你還了解你自己

我愛我自己,因為無二獨一

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想法,我真的希望能有一個人,或者一種機器能夠完全客觀的評價我自己,給我列一份清單,上面清楚的寫出我的興趣,愛好,優勢,不足,行為習慣,擅長做什么,做什么會感到有成就感,什么事又會使自己很受挫,自己的抗壓能力到底有多強,自己的發展空間有多大等。(越往后想,越感覺像是算命了)

可是,這可能嗎? 不可能,至少現在還找不到什么辦法。

經常有人會這么說,“你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蟲,比我還了解我自己”,可見真的有人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自己。

可是想法和行為都是我們自己的,別人怎么可能會比我們自己還要了解我們呢,或許可以用一首詩來解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或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可是這么表達也不太對,畢竟我們自己就是山,自己控制著自己的大腦,自己的身體,感覺什么的也是自己的,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就算我們自己不說,身體還是會很誠實的會告訴我們答案。

后來我發現不是不了解自己,而是不會表達自己。別人只是把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通過有邏輯的語言告訴了我們。從而造成了別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假像。

語言分為內隱語言和外部語言。通俗講,內隱語言是我們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言語,外部語言就是我們正常交談或小聲默念。

內隱語言過于隱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語言(或者書寫表達)是邏輯、完整、成體系的,但如果一個知識點能用內隱語言描述,我們就誤以為很熟悉。

我們以為的了解自己,只是在自己的心里知道,或者說是潛意識里知道,如果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我們很難用有組織的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會遇到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況,別人把他對我們的了解告訴了我們,這就會有造成別人比自己更了解我們自己的感覺。

具體到學習中,對一個知識點進行復習時,內隱語言抓住了幾個關鍵點,我們就會產生學習錯覺,誤以為都知道,但知識點不是孤島,是由邏輯關系構成的,這需要外部語言去描述、串聯,唯有經過外部語言檢驗,才是真正的掌握理解!

同樣,這也說明了為什么不僅要讀書,還要寫筆記。

因為輸出的過程是一個有邏輯的,整理我們思路的過程,如果沒有邏輯,我們自己就不知道自己在寫什么。可能這也是常常會覺得自己寫的文章爛的原因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大衛講了一個很簡單卻很難理解并實踐的道理:科學就是發現那些不可改變的好解釋。 道理雖然簡單,我卻硬生生看了兩遍才看...
    月之閱讀 235評論 0 0
  • 《美麗的火車》 薩洛楊的小說里,有一個寂寞的野孩子,每逢火車越野而過,他總是興奮地在后面追趕。二十多年前,也有那么...
    阮小籍閱讀 933評論 9 22
  • 【假如沒有明天】 假如沒有明天 將不再看到初升的太陽 你炙熱的光芒仍留有余溫 只能在最后用記憶保存 假如沒有明天 ...
    演佳閱讀 431評論 0 2
  • 親愛的,已經遠去的大學時光,你還會時常想起嗎?綠綠的草坪,紅紅的土地,晚飯后一圈一圈地漫步,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的死丫...
    龍凝閱讀 596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