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了,如果對一個人而言,都已經成年了。
在年幼模糊的記憶中,電視里你回歸的畫面時常被重復著。那時的自己確實還不懂“久別重逢”的意義。如今我也早已長大,一身潔白來赴你回家后20歲的生日。
太陽在烏云的帷幕下時隱時現,雨滴在風的歡快里,時來時往。從北方來,早已做好了一切被暴曬的心理準備,可沒想到竟沒有猜中這開頭。剛到,也許是香港的風也有多情的一面,湊巧帶來了一場暴雨,毫無防備一頭被扎在了雨中,是好久沒有淋雨了,久的都在腦海里搜索不到淋雨的記憶了。雨水快速的打濕了衣服,肆意地侵占著身體的每一寸肌膚,毫無保留,卻也讓人暢快淋漓。那帽檐下不斷匯聚而滴下的雨珠竟也成了我眼中與這座城市之間獨有的風景。
或許這就是香港和我們見面的方式。特別的殘酷,卻也美得不能忘懷。
來香港是有情節的,香港電影伴著我們長大。銅鑼灣,旺角等,好多地名都是內心里想親眼目睹的坐標點。金庸先生的小說也被拍成了各種武俠電視劇,滿足了青春期里中國人特有的武俠夢。如今真的有機會踏上了這片頗具傳奇色彩的土地,興奮不已。
置身人潮中,聽著香港人說話或與他們交流,感覺港語發音超好聽,雖然有些聽不懂。但與電影相比,卻有著真實的美好。我們第一站直奔銅鑼灣,然后旺角、尖沙咀。那些收保護費的黑幫不知道是否還在,倒也希望就定格在電影的藝術里,也是一種不錯的結局。坐地鐵也極力用腳步丈量著這座城市的土地,這座如今在新聞里總以金融中心出現的香港,也有他生活的一面。沒有電動自行車,摩托車倒是不少。出租車都是統一的紅色小豐田,有點老,但老的卻很有味道。司機大多也是上了年紀的人居多。車身上的廣告也向人訴說著一些老字號,老品牌。
早餐我們進了一家茶餐廳,想找找香港的特色。看著菜單,相比內陸價格還是稍微有點貴。一碗皮蛋瘦肉粥38港幣,一碗面35港幣,居然是煮了一塊方便面的面餅,然后放了幾塊肉,大家都笑了。中午大家決定要吃頓好的。湊巧前幾天看了《天天向上》香港美食的一期節目,于是我們按圖索驥到處找著燒鵝兩個字,皇天不負有心人,走了好久后真遇到了。一只燒鵝380,也許是燒鵝有點涼了,盡管沒有吃出380的體驗,但這就是香港的特色,就像北京有烤鴨一樣,也算是了了一個心愿。還吃了外香里嫩的雞蛋仔。
香港保留了很多英國管轄時期的制度和習慣。比如維多利亞港,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皇統治時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靠左行駛,講究言論自由、包容等。在這里,我們遇到了貌似各個國家、各個宗教的人給這座城市添加了很多美妙的元素。
走完一天的香港,較強烈的感覺,徘徊在這座城市里的人都在購物,往背包里、行李箱里塞著,卻永遠塞不滿的樣子。這確實是個購物的天堂,奢侈品就跟地攤貨一樣的賣著。走到哪里都是一排排的商鋪,銅鑼灣、旺角、尖沙咀。除了地名不一樣我都沒發現他們的區別。可就是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天南海北都跑來購物的地方,卻讓人沒有感覺到厭煩和心累。沒有上海的嚴肅,也沒有蘇州的文藝。是什么給了香港這種特別的感覺呢?或許是保留了有軌電車,或許是新樓中還保留著一些老樓。
曾在葡萄牙、芬蘭目睹過有軌電車。葡萄牙更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有軌電車的國家。曾經的交通工具,如今卻成了一個時代的象征。與歐洲的單層電車相比,香港的電車卻是獨有的雙層式電車,別有一番風味。電車有著許多讓人駐足的理由。“鐺鐺鐺,鐺鐺鐺”,靜靜地看著它慢悠悠的起步,像一個年邁的老人,更像一部動畫片,活在自己的童話故事里,活在自己的節奏里。“鐺鐺鐺,鐺鐺鐺”,靜靜地看著它小心翼翼地停下,周圍都是急促的步伐,而它從來都不趕時間的樣子。鐵車輪與鐵軌的撞擊聲里似乎可以聽到這座城市曾經無數個難眠的夜晚,那在空中伸向遠方的電線,也貌似指引著你期盼著香港的美好未來。事情總是那樣的巧合,在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一輛特斯拉闖入了我的鏡頭,來了一張與有軌電車的合影。想想真美,一個是曾經,一個是現在。一個是慢,一個是快,一個是依賴著電線,一個用的卻是自帶的高密度電池。技術的發展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這張照片,也算是跨過了百年。從19世紀初拍到了20世紀。從公用有軌電車的開始,拍到了現在先進的私家電動汽車。時間的魔力在于讓人們向往新事物的同時又讓人們開始懷念舊事物。就像他用20年,塑造了一個新的香港也改變著我一樣。
老樓看斑駁,新樓看造型。第一次來香港點點滴滴都是捕捉的點。走在街道上,正常的樓已不稀奇,突然出現了一幢好老的居民樓卻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力。聽說香港的房價世界第一,一百平米都算得上豪宅了。曾經香港的人住的房子都非常小,俗稱鴿子籠。這幢斑駁的老樓還是給了我這種自作多情的游客一些莫名的安慰。
香港還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很多中華大藥房,其實就是針對內陸游客賣跌打打損傷的藥。所有的室內不準抽煙,不準隨地吐痰,扔垃圾,否則罰款,和新加坡差不多。地鐵里上下的電梯,人們都自覺地站在靠右的一側,上下整齊的一排,左邊留一條道給要趕時間、自己還一邊上下的人。其實文化和文明應該分開的,我們是有很深厚文化的國家,但并不代表我們現在很文明。我們也應該向香港人學習,學習他們社會文明的地方。
在香港,一定要隨身準備一把雨傘。因為香港的雨說來就來,也說走就走,猝不及防。
再見了香港!我們是幸運的。別離時還目睹了整個維多利亞港,還有你們熱情的接力歡送。
會再見,香港!短暫的相遇還沒來得及看完你的全貌。
在你回歸20年的時候,曾來過。
祝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