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11年7月,因參加“礪劍—2011”演習,我跟隨部隊赴敦煌執行演習任務。
我時任司令部通信股股長,參加演習的部隊(我部四隊)正在陜西華陰駐訓。2011年6月下旬,司令部劉參謀長指派我帶4輛運輸車及攜帶通信器材由廊坊機動至華陰,與華陰駐訓部隊會合后,隨隊參加“礪劍—2011”演習任務并負責通信保障任務。
我帶4輛運輸車經過一天半的時間到達華陰,與華陰駐訓部隊會合后,通過鐵路輸送的方式,于7月1日凌晨到達敦煌。到敦煌第一天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天黑的特別晚。晚上9點半太陽落山,10點天才黑,所以第一天我在敦煌吃了5頓飯。
在敦煌市內開車,你會發現,很少有人超車,都是按順序行駛,甚至在去機場的公路上也沒有超速行駛的。記得有一次,我和司令部陳參謀去機場接機,因來的人較多,所以我們便帶3輛車去機場。等接到領導后,我陪著領導上車便出發了,陳參謀因有事在后面遲疑一會,出來便找不到車了。軍車在寬敞的機場公路上一路暢通無阻,一會便到了部隊招待所。陳參謀從機場打一出租車追我們,他讓出租司機開快點,想追上我們的軍車,可出租司機為難地跟陳參謀說:“大哥,這路限速40邁,路邊隨時就有抓拍的,要是抓拍到一次,我這活就白拉了”。難怪敦煌的司機沒有超車的,在敦煌抓拍太厲害了,所有司機不敢超速,所以只能按順序依次行駛。
平時在完成訓練任務之余,部隊會組織官兵去駐地參加實地見學活動,學習敦煌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風土人情。
通過莫高窟壁畫上的記載,見證了中西不同文化在這里匯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為“華戎所交,一大都會”,人文薈萃,文化粲然的繁榮景象。
鳴沙山、月牙泉的自然景觀,讓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無窮魅力。鳴沙山,東西長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狂風刮起時,鳴沙山會發出巨大的響聲,輕風吹拂時,又似管弦絲竹,因而得名為鳴沙山。白天人們爬沙山時留下的腳印或滑下的沙子,會因當地特有的風向,第二天竟會痕跡全無、恢復原貌,所以鳴沙山的沙千百年來保持不變。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于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
陽關、玉門關南北呼應,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關于他們的歷史,大家應該并不陌生。因為從小就學過兩首關于它們的唐詩,一首是唐朝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首是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到了陽關,雖然現在已經被沙漠覆蓋,但卻能從歷史的脈絡中感覺到它曾經的繁華。在久遠的歷史歲月中,陽關都與武帝拓疆、遷民實邊;張騫出使、鑿空西域;去病出征、收復河西;天馬西出、龍顏大喜;廣利伐宛、用兵神奇;玄奘取經、歸途此間;王維勸酒、渭城譜曲等風云人物、歷史事件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構成了壯麗的歷史畫卷,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鑄成千古傳唱的陽關盛名。
玉門關,關城為正方形,黃土壘就高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的城墻保存完好,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面積633平方米,西、北各開一門。自東漢開始,戰事紛亂,絲綢之路三通三絕,海上交通日益興盛,玉門關的位置幾經遷移后,地位也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到了唐朝,玉門關城日漸荒涼。唐代王之渙在感慨其“春風不度”的悲涼時,最初漢時的關隘遺址在蒼茫大漠中已經橫臥了將近8個世紀。到了宋代,玉門關被廢除,終于結束了它歷時1140年的使命。
漢長城,是漢代河西地區軍事防御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漢王朝構建整個北方防御工程的歷史縮影。雖經千百年來的風雨剝蝕,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們訴說著大漠雄關曾經的壯麗與繁華。敦煌境內的漢長城是現存距離最長、保存最為完整的漢長城,極具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我曾去過不少地方,參觀過不少的名勝古跡,沒有哪一處能像敦煌這樣,一提起敦煌,腦海中就會展現出精美的敦煌壁畫,壯觀無比的沙漠風情、茶余飯后的戈壁漫步、飛天的仙女等獨特的敦煌文化,讓人流連忘返。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