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第204期「王陽明的心法」的視頻筆記
我的所有的羅輯思維視頻節目筆記可查看我的文集「羅輯思維」
羅胖這期終于講王陽明了,而且是作為第四季的壓軸,作為王陽明的小迷弟,不可不期待!現在是二刷這一期了,筆記記得很隨性大家見諒,但是這期真的很精彩,羅胖把王陽明心學和現代社會完美的結合起來了!
儒學是什么
王陽明的心學是儒學的一個分支,你要搞清楚了儒學是什么東西,你就不會想從他身上得到成功學了。
觀察儒學的第一個角度:皇權解毒劑
讀思想史要看一個思想是在和什么東西對話,讀不懂的原因往往是因為你抽離了一個環境,這些話是對誰說的,是跟誰在對話,跟誰在吵架。
孔子在跟誰對話?禮崩樂壞,亂臣賊子,他要恢復一套禮法來恢復當時社會的安定。孟子呢?孔子講仁和孝,孟子就加了一個字——義,這一輩子都是帶著自己的學生找當權者對話。后來,儒生的對話對象就這么確定下來,他們一直是跟最高權力在對話。
中國的皇權極其的強大,如果沒有儒生不計生死,冒死諫言,中國的皇權會更加惡劣。民國之后,因為皇權不在了,所以儒家看起來有些奇怪。
觀察儒學的第一個角度:君子人格
觀察儒學的第二個角度,就是它最終產生的成果是什么?
余秋雨的《君子之道》里講:
中華文化的終極成果,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這個人格就是儒家的最終產品,這個人格叫做君子。
無論是《論語》里的孔顏樂處,“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還是孟子的“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倍贾皇蔷尤烁竦木辰纾统晒W一毛線關系都沒有。
不自覺的成功學
“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邏輯前半段還能理解,后面怎么就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了呢?你道德高尚,就一定成功嗎?所以說,儒家嘴上追求仁義,但在說服人的時候,又不得不掏出一套成功學來,這是儒家內部的邏輯缺憾。
其實成功有的時候取決于信心,只要你特別相信一件事,然后按照這個方向做,沒準兒就能做成。尤其在今天的商業社會,一個人談一套商業理論,鬼知道是對還是不對,只要在邏輯上自洽,都可能對,關鍵是你怎么做。
人性的基本訴求
信息不僅是我們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它即使不成功,也可以讓我們內心充滿了安定感和幸福感,這是我們人這個物種最深的人性。
人是一種具有超強的模式化能力的動物,就是一堆亂七八糟、世界萬象、我們就有本事把它抽象出簡單的原則和規律,不管這個規律靠譜不靠譜,我們一定要賴以生存。
人性當中有兩個基本的訴求,第一叫意義,第二叫規范,就是我為啥活?那為了這個目標,我怎么活?這兩個東西一有,幸福感油然而生。
儒學是什么?
第一,儒學本質上是追求一種人格成果,跟現世的功利沒有什么關系,所以找儒學要成功學,問道于盲,走錯路了。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你對一套理論抱有堅定的信心,真的走到了成功的那一步,也沒什么奇怪的。所以是不是成功學,您自己看著辦。
心學是什么
心學再偉大,也是儒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目標和儒學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當圣賢,做君子。怎么去達到呢?理論上就存在著兩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就是高考。中國古代的儒生一樣,想當圣賢,先把圣賢的書讀好,用圣賢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積累到一定的時間,就是個圣賢。這條路徑的本質叫做向外求。
第二條路徑,就是向內求。我本來也是個圣賢,但是我的心靈被各種烏七八糟的東西給污染了,向內求,跟自個兒的心靈較勁,把這些污染物剝離開來,我此心就大放光明,我就也是個圣賢了。
歷史上最著名的大喜過望的時刻:此心具足,不假外求。此后王陽明所有的學術,其實就是這條路徑,只不過他提出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說法,把理論雕刻得越來越精細。比如說,后來的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四句教,本質上都一樣。
羅胖還點出了一個概念,叫做“王陽明時刻”,所有對世道人心有起碼智慧的人,他的人生當中都會有這么一個王陽明時刻:他突然意識到,要想過得更好,要達到更高的人格和事業目標,不是向外求,要向內求,就是一切的根源,甭管是困難還是自己的不如意,根源都在于我自己。
所以說,從這個理路開始出發,你才能談得上你心智的成長,所以,吳伯凡老師常講一句話,說從遠方過來一個人,那是個人嗎?不是,那是一個認知模式。
一個人的本質就在于他的認知模式,他跟世界的關系,跟他理解這個世界的方式是有關的,和他占有的資源是沒什么關系的,這就是心學認知世界的理路。
王陽明的心學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類比西方的宗教改革,換一個方法信上帝。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閱讀《圣經》,直接和上帝溝通,因為這是純粹的精神性的信仰獲得,我不需要通過教皇或是羅馬教廷這個中介。這也是一個從向外求轉向向內求的過程。
向內求為什么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因為它讓人人看到希望,人人變得平等。
心學的問題
心學的問題,就是它沒了標準。
你的心和我的心它不一樣,我們倆沒法互相質疑、互相否定。所以王陽明臨死的時候,弟子就問他,老師,有什么話要留下來嗎?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的心事光明的,我啥也不用說。那你是不是個圣賢,外面怎么看得見呢?這就是一個問題。
心學的作用
想運用心學,先得干一件事,就是把心學的精神內核給閹割掉,說白了,就是心學和儒家追捧的圣賢君子的道德目標,你得先放到一邊。
現代社會的轉型下,道德這兩個字的處境它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首先,在現代社會,道德它就是做人的一個底線,它不再是一個追逐的目標。因為現代社會時一個陌生人大規模寫作的社會,你只要足夠聰明、明智、有眼光,你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你靠譜,你對人好,你自律,這樣的人在協作當中,是讓人放心的,別人更愿意跟你協作,你在協作當中收獲的利益就更大。
所以只要聰明,你就會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然后增進自己的道德,表演自己的道德,沒什么了不起。
還有一點,現代社會時一個多元社會,各種價值觀齊頭并進,很難說哪個好、哪個不好。如果這個時候你抱有一個堅持的信念,說我就追逐某一個道德目標,你很可能會變成一頭怪獸。
羅素說過,我從來不敢說為我的理想獻身。為啥?因為我沒有把握它是對的。
在這個現代社會,追逐單一的道德目標非??膳?。
知行合一的真諦
心學我們把這個靈魂和核心給閹割掉了,那剩下來是啥呢?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論。
在互聯網時代的前方,心學將是一種顯學,它會大放異彩,這指的不是道德這一個側面,而是它由外向內,追逐自己提升的這個思想方法。
比如說王陽明思想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知行合一。淺表的理解說是,既然認知到了,就應該能做到。但這太淺了。
更深一層的理解呢?知行合一這四個字,它所有的著眼點和立足點都是我們的自身,是我們的這顆心,這就是心學的道理。
首先,你要提升自己id認知,來驅動更正確的行為,反過來呢,所有的行的目的,都是要提升自己的知。提升知這件事情,其實特別特別難。
為什么從知道行,中間有這么寬的一道溝呢?因為行是面對最具體的選擇的,選擇關頭極難極難。
一個人心中懷有詩意和遠方,對不對?當然對。一個人勤奮工作, 對不對?當然對。這就是兩句話,在腦子里,沒有什么用,你一直到面對具體的選擇,就是星期天,你到底是出去旅游,還是在公司主動加班。這個選擇做出來,才證明你的知到底是什么樣,平時你自己都不清楚。
你孝敬母親對不對,對老婆好對不對,好像都對,只有當他們同時掉進河里,你選擇先救誰,這才叫真知,平時說再多的孝順,再多的對老婆好,都沒有用。
對于中秋節月餅事件,對于開不開除程序員,兩個認知似乎都有它的道理基礎,好,這個難題放在阿里巴巴公司高管面前,他怎么選擇呢?這背后才考較你公司的價值觀和真正的認知,平常那些道理吵來吵去都是沒有用的。
為什么知行合一對我們來說特別難?因為我們這代人就是選擇太多了,原來選擇少的時候,你的那個認知分裂還不大容易看得出來,現在分分鐘就面對大量的選擇,看起來是好事,但是它在撕裂我們的認知,每一個選擇背后都有道理,那個認知似乎都是對的。但是一旦面臨選擇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打群架。
如果你的認知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難死你。(即使認知達到一定水平,你也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我們這代人面對的時代,其實是一個總進程當中的一段,這個總進程是什么?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把話已經講明白了——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在煙消云散,一切神圣的東西都將被褻瀆。
原來選擇少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靠著血緣關系,什么社會層級,這些確定的東西摸著往前走;但是當一切都要煙消云散的時候,除了自己這顆心,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認知升級,我們還有什么能靠得住的呢?這就是王陽明的心學對我們這代人提出的重大命題。
冷知識
公侯伯子男,一共五級。王陽明被封了一個伯爵,因為有軍功,平了寧王叛亂。
中國歷史一共兩個半完人,一個孔子,一個王陽明,完人,剩下半個,是曾國藩。
朱熹學問也大,為什么沒有王陽明有名,因為他只是思想家,而如果你的思想能夠用于你在現實世界當中建功立業,那對我們這代人意味著什么?成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