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規家訓這個概念,想來你們并不陌生,可是感覺上去為什么那么虛呢?那很可能是因為你并沒有實踐具化到生活和家庭中。為什么要制定家規家訓?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一定要在愛與自由的前提之下,給予一定的約束和規范,為孩子種植善良、健康、孝順、責任、自立、自尊、理財的種子,在社會環境和學習生活中建構健全的人格。因為鏟除雜草的最佳方法不是拔除雜草,而是種上莊稼。
那么如何給孩子制定家規家訓?看這位媽媽分享吧。
1. 父母之間先要溝通,達成共識
父母在和孩子訂立規矩之前,首先要明確哪些規矩對你的家庭和孩子特別重要?自己想要達到什么目的?接著要弄清楚孩子有哪些壞習慣需要改進?如果父母之間不能達成共識,又不敢作出果斷堅定的處置而爭論不休的話,會給孩子帶來很多困惑,孩子們也會隨心所欲,自然發揮了。
家規家訓很多都是潛移默化的行為,家規家訓不是孩子的“緊箍咒”,也不是霸王條款。每回制定家規家訓我都會率先與孩子溝通,正是因為如此,孩子特別講道理,同時也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員。
2. 讓孩子參與規矩的制定
我家很多“重大事情”都是老公,我和兒子三人一起討論,信息透明,達成共識,再一起執行。在討論立規矩的時候,我們一般會給兒子解釋他應該采用的正確方法,明確我們對兒子的要求和期待,并仔細說明為什么要這么做的理由。這樣就有助于兒子遵守規矩。比如:飯桌上的基本禮儀,在路上看到熟人要打招呼,和人說話時眼睛要看著對方...。畢竟家規家訓是一家人的事,怎么能不讓孩子參加呢?
3. 制定清晰明確的規矩
給孩子樹立的規矩,一定要簡單易懂。如果孩子不明白所訂的規矩內容,他就不知道什么是父母對他的期望。只有孩子明白了父母對他的要求,他才可以修正自己的舉動,遵守規矩。反之,當他違反某項規矩時,他自己就會察覺到,而你便不必做出專斷的“命令”或禁令。
4.父母以身作則
《朱子治家格言》 里講家規家訓,說“長幼內外,宜法肅辭嚴”。這句話提醒我們,家道、家規家訓的建立,一定要從父母、長輩自身做起。規矩由人制定,更要由人遵守,要求孩子做到得,家長[微博]首先也要帶頭遵守。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做出榜樣,說話不算數,那么孩子會認為父母是“兩面派”,也根本不可能用正確的態度對待你們訂立的規矩。比如:我們要求兒子從周一至周四不能看電視,所以老公和我也不看。要求孩子吃飯之前不能吃甜食,我們也如此。(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往往是最難做到的!)
5. 用積極正面的語言立規矩
盡量用正面的語言告訴孩子什么是正確的做法,避免單純地只告訴孩子們說:“不對!不許這樣!這樣是錯誤的。簡單,清晰地把你所希望孩子所采取的方法教給孩子們。比如,兒子從6歲開始,有事要給他的朋友們打電話時,我們一般不會代替孩子做,而是鼓勵兒子自己和他的朋友們打電話,并告訴他打電話時需要使用的禮貌用語:
Hi,這是XX(兒子)的名字, 我可以和XX(兒子的朋友)講話嗎?剛開始的時候,兒子需要練習,但現在兒子已經自然而然地做了。他根本沒有覺得這是我們所訂立的規矩對他行為的限制。
6. 定期修整規矩
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好的習慣形成了,父母就可以思考出適合每個發育年齡的教育目標,根據孩子不同的發展時期修整規矩。比如今年開始兒子可以一個人在家。我們要求兒子的是:放學到家以后,馬上給我們來個電話。去朋友家玩的時候,也要讓通知我們。
7. 獎罰分明--讓孩子明確守規矩和不守規矩的后果
在孩子學習規矩的同時,絕對不可少的就是要格外注意孩子的正面行為。一旦發現孩子按規矩做事,要及時鼓勵和表揚!一樣都不可以漏掉!還可以讓孩子為自己選出一個獎勵方法。反之,也要孩子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其后果(老公經常講的是consequences)。只要大家一開始都有共識,孩子也沒有機會抱怨了。
寫在最后:
之所以寫在最后是想告訴各位爸爸媽媽們,不要忘記制定家規家訓的初衷,而本末倒置。
家規家訓的不成立條件,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當你感覺到危險和有必要的時候,你可以無視對方,大聲地喊叫,還可以撒謊,咬人,戳人的眼睛,偷東西,打壞任何貴重的東西,你聽說過的任何規矩都不用遵守?。?!
因為一切的規矩、行為規范都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生命更為重要,當孩子不能夠保持健全,家規家訓又有何用?在遇到生命威脅的時候,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脫離危險,是必須教會每一個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