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仿佛把所有的耐心和熱情都給了客戶、老板、同事,而對我們的家人反而態度惡劣、缺乏耐心。
1
市面上很多講溝通的書,很大一部分是關于如何與同事溝通,如何搞定客戶,如何領導下屬等等。
這也說明,現在這部分的溝通非常受重視,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寫這方面的書,有人去買這些書。
而對于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那部分人,對于和他們的溝通,這方面的書很少。
這說明了要么是我們和這部分人的溝通沒有任何的問題,要么說明大家不重視。
從火爆的“天臺喊話”到形形色色的各類社會新聞,我們都不難發現:
溝通,尤其是父母和孩子、夫妻之間,問題很多。
也許是因為覺得和他們是“一家人”,也許是因為覺得“打斷骨頭連著筋”,反而會忽視和他們的溝通,漸行漸遠。
等到我們意識到應該要好好談談的時候,卻發現不知道要如何談起。
因為與客戶、老板不同,我們和家人之間的牽絆不是利益而是愛。
應對客戶、老板、下屬的一系列所謂“技巧”,在與和家人的溝通中適得其反。
但是,人生并不只有工作,家人,是你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你的人生中沒有家人,沒有愛,只有客戶、老板和工作。
單就這么想一想,就覺得毛骨悚然。
你想要和家人溝通,但是不知道如何做,那么我推薦你一本書《非暴力溝通》。
我接下來會分享我的解讀,如果你覺得挺不錯的,想要更好的運用,那請你好好的讀一下這本書,并且多加練習。
2
非暴力溝通簡單說來就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它強調了你和別人溝通的時候,需要包括這四個部分的內容。
當然,也許不是用說的,你的眼神、動作可能也會表達出相應的內容。
觀察
描述你所觀察到的客觀的情景或者行為。
在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你描述的是不帶評論色彩的情景或者行為。
比如,你的母親打電話問你,最近有沒有遇到合適的異性。
你所觀察到的行為是:我的母親這周一共通了三次電話,每次打電話都會提到這個問題。
而不是評論:我的母親總是給我打電話催我找對象。
細心體會一下這兩句話的差別。
觀察是客觀的,而評論是主觀的。
感受
描述你對這個行為的感受。
這里要特別注意的是,你描述的是感受,而不是主觀的想法。
比如,還是之前的那個例子。
你的感受是:每次都說這個問題,我覺得有些難過。
而不是想法:我想換個話題,我不想說這個。
因為你不直接說出你的感受,就算是你的家人也很難準確體會到你的感受。
很多障礙和鴻溝就是在這種你猜我,我猜你中產生了。
需要
描述你出于什么需要導致了上述的感受。
你有一些感受和情緒,肯定是出于什么需要被滿足或者沒有被滿足。
比如,還是之前的那個例子。
你的需要是:我希望我們能聊一些其他有趣的話題以加深我們的聯系。
請求
表達出請求而不是命令,這種請求是一些具體的行為。
比如,還是之前的那個例子。
請求是:可以聊聊最近你和爸爸去海南旅游的事情嗎?
而不是:以后可以不聊這個話題嗎。
很多時候,我們會用“不要……”來表示請求,但是這樣其實是不被提倡的。
因為對方不知道要怎樣。
就好像一個女孩子和一個男孩子說,你以后不要給我買這樣的口紅了。
男孩子可能很難理解,因為這個“不要……”會產生很多的信息噪聲:
以后不要送禮物了?
你不喜歡口紅做禮物?
你不喜歡這個色號的口紅?
……
3
觀察->感受->需要->請求,看上去簡單,但是其實是很難的。
而且非暴力溝通不僅僅適用于與別人溝通,也適用于與自己溝通。
因為你的感受和情緒是因為你的需要得到了或者沒有得到滿足導致的。
4
前陣子看了一個小孩子的情緒繪本,現在想想與《非暴力溝通》中描述有異曲同工之妙。
以“生氣”為例。
繪本首先告訴孩子“生氣是一種正常的情緒,沒有什么不對,人們都會生氣,重要的是我們如何處理生氣。”
接著,告訴孩子什么樣的表現會是生氣,這其實是觀察。
比如,控制不住想要大叫,想要打人,哭泣,臉漲得通紅……。
然后告訴你,這其實是生氣的感受。
你可以生氣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人搶了你的玩具。
你如果發現了自己在生氣,需要如何做,如何調整。
最后告訴孩子,一個人不會一直生氣,只要我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很快的我們就又會happy起來。
5
其實非暴力溝通在處理與孩子的溝通問題上效果特別好。
小孩子因為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情緒感知系統發育不完全(好吧,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成人的情緒感知系統也發育不完全),所以他們一般會通過“哭”來表達。
而很多時候,在我們眼里他哭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怎么動不動就哭。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傾聽他們的需要,引導他們表達出來,而不是不耐煩的沖他們吼:“哭什么哭,就知道哭!要哭出去哭!”
昨天晚上,我們家小家伙兒哭著跑來找我,以下是我嘗試用非暴力溝通的方法傾聽他的感受。
我:“怎么了?”
小家伙兒:“55555555……”
我:“你怎么哭了啊,發生什么事情了?”
小家伙兒:“我不能喝牛奶了!”
我:“你是因為不能喝牛奶了,所以感覺到很傷心,就哭了。對嗎?”
小家伙兒:“是的。我不能喝牛奶了!5555555”
我:“為什么不能喝牛奶了呢?我剛才看到你拿了一罐牛奶,沒有喝到嗎?”
小家伙兒:“沒有……55555……因為我不小心把吸管扔到垃圾桶里了。”
我:“那扔到垃圾桶里就沒辦法撿回來了。你是因為沒有吸管,所以覺得不能喝牛奶了而傷心嗎?”
小家伙兒:“是的555555……我沒有吸管不能喝牛奶了55555”
我:“那媽媽有幾個辦法,你覺得可不可以?”
……
最終,我找了根和被他不小心弄掉的差不多的吸管給他,他終于happy了。
雖然這樣的溝通方式挺耗費時間精力的,但是我認為是值得的。
正如《非暴力溝通》的作者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所說:
依照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談話和聆聽,能使我們情意相通,讓愛自然的流露出來!
小婧是一名行走在實踐路上的資深業務分析師(BA),如果想與我同行,就請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