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習慣養成法”
有這么一本書,叫《21天習慣養成法》。我不知道大家口中廣為流傳的“21天養成一個習慣”這個說法是否來源于這本書,但是當我找這個理論的時候,便看到了這本。
就書中理論分析,一個人習慣的養成,要分三個階段,共21天。
第一個階段:第1~7天,這個階段特征是“刻意、不自然”。
第二個階段:第8~14天,這個階段特征是“刻意、自然”。
第三個階段:第15~21天,這個階段特征是“不刻意、自然”。
到達第三個階段,也就跨入了“習慣性的穩定期”。也就是說這個習慣將在未來的人生中為你服務,而你需要做的,就是把這21天跨越過去。
這種理論,在生活各方面實踐中,都有很多追隨者。我就看到過很多人參加了“21天寫作打卡團”,“21天堅持健身團”,“21天不吃甜筒團”……(最后一個是亂入哈~)
我最初聽到這個理論的時候,就頗感到懷疑。因為我在不少事情上,即使堅持了21天,也最終不了了之。為此,我仔細思考過其中的原因,最后推出的結論是——時間太短。
不好的“習慣”養成,何必需要21天!有時候,只需一念之間。
而好的“習慣”,培養起來,簡直是難于上青天。
“1萬小時理論”
大量的實踐者,用親身實踐證明了21天不能培養一個好習慣的結論,于是大量的人群投入了另一個理論陣營——“1萬小時理論”。
這個理論出自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刻意練習》,于是人們開始拼命地把時間投入到自己想有所成就的領域。
但是,這個“1萬小時理論”指的就是時間的簡單堆積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那“1萬小時”也并不是難以達到的時間點。
其實,所謂的“刻意練習”,并非我們所理解的勤奮和努力。這種練習是經過:
目標
專注
反饋
走出舒適區
這幾個階段達成的,最重要的是,要創建更高級的心理表征。
所謂的“心理表征”,指的就是找到領域杰出的人物,模仿學習他們之所以杰出的所有,包括生活瑣碎的細節。
成甲的《好好學習》這本書,對埃里克森的“心理表征”做了一個更容易理解的解釋——“元認知”。
“元認知”也是李笑來反復強調的一個概念,實際上就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
“正是我們思考的過程,決定了我們思考的結果。”成甲如此說。
影響“習慣”形成的5個因素
所以,習慣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成的,也不是21天這個時間段就一定能夠形成的,1萬個小時機械的堆積,也是沒有成效的。
真正能夠促使人,養成“習慣”的因素,還有這5個。
1.目標
你想培養一個習慣,必然有一個最根本的理由。你要把那個理由找出來。這就是你的目標,你養成習慣,就是為了它。
比如說:
我們想練習書法。
你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嗎?你的目標是寫完2本字帖還是書寫多少天呢?我建議你先想好:練習書法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你只有想明白這一點,你才能夠發自內心的想要改變。
練習書法,有的人,只是想要別人夸他寫字好看,為的就是那一份虛榮感;有的人,從小熱愛書法,他享受書寫帶給他的寧靜;還有的人,就是因為自己的字太丑了,看著自己都受不了。
這三種人,都想要練習書法,都想培養自己習字的習慣。可是,猜猜看,哪種人堅持的最久呢?
是第二種人。
因為熱愛,所以不覺得疲憊。習慣的養成,也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二種人真的會把這種習慣變得成為“自然”。倒不見得是因為他練習了幾萬小時,而是因為心中真正的熱愛,成為了他養成習慣的最強大的動力。
健身如此,閱讀如此,寫作,亦如此。
2.以始為終
“讓自己看到目標實現的樣子,要談論目標最終的樣子。”《好好學習》成甲如此說。
這一點和《小狗錢錢》中提到的一個理念,是一樣的。
你要想明白,你有錢之后想做什么。你到底為什么想成為有錢人。
這個理論放在讀書這件事情上,也是大有益處的。
有的人,就是背不進去詩,但是他卻特別羨慕博學之人,詩詞歌賦信手拈來的樣子。于是,這成了他每天背詩時候的一個動力,由于腦海里一種想象著自己飽讀詩書的模樣,這個人,最后真的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那樣的人。
減肥也是如此。
有個胖女孩,認識了一個年輕英俊的小伙子。為了贏得他的愛,她努力地減肥。養成了少吃多餐,愛運動的好習慣。最終,她成功瘦身,并最終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有很多人,他們對自己的未來不敢想象,這時候,他們就算再努力,也是盲目的。
成功,需要想象力。
3.即刻行動。
你做無數計劃,但總是不能付諸行動,這樣的計劃,再多也是徒勞的。
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
我們除了明確一個最終的目標,想象它最終的樣子,還需要即刻行動。
即刻行動,確實需要勇氣。但只要你嘗試過,你就會發現,與其無盡頭的準備,以等待最佳時機的來臨,不如即刻行動來的痛快。而且,沒有了拖沓感,在完成每日內容的同時,會收獲無盡的成就感。
寫作便是如此。
我很多年之前,就想成為作家。可是一直覺得自己不夠資格,就屢次拖延。直到我開始了解到【簡書】這個平臺,我才開始嘗試著去寫一寫。沒想到,這一寫,就是125天,我已經寫了23萬字,128篇。
現在,我一天不寫,就覺得難受。用《21天習慣養成法》的理論解釋,我已經進入了“不刻意、自然”的狀態。這都要歸功于“即刻行動”的力量。
如果沒有最初的開始,就不會有今天。
如果你想做什么,或者想養成一個什么習慣,不要猶豫,從此刻開始吧!
4.記錄、反思。
既然要養成一個好的習慣,那么對自己細心的觀察必不可少。而觀察的結果,需要我們記錄。
對你所做的事情,進行記錄,有助于你看到自己的進步,并對過失的地方,及時予以矯正。
《好好學習》中,有一句話,特別打動我:
人之所以會改變,是因為它得到了反饋。
這句話簡直是振聾發聵。
原來的我,也會記錄自己的成果和不足,但是從未想過,記錄還有這樣的意義。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于減肥的文章,就深刻地反應了這一點的重要性。here!
通過記錄每天做過的事情,我們看到反饋,人才會改變。那些我們曾經忽視的進步,是多么的可惜呀!
通過對于記錄的不斷反思,修正了我們人腦中的地圖,我們不斷修正自己對于這個世界的假設,也就不斷更正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早就發現了反思的重要意義。
你若一直努力,但卻陷入瓶頸期,這時候,也許不斷地記錄,能夠幫你發現停滯的秘密;不斷地反思,也能夠讓你更快地跨越。
5.以慢為快。
現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盡管我們很努力,但也追不上時間飛逝的腳步。
人心浮躁,追求速成,成了各個領域都普遍存在的現象。
但是,有些習慣的養成,就是需要慢慢來才好。
慢,是為了以后的快。
把基礎打牢固,在任何領域都是成功的金規鐵律。
掌握“底層規律”,看問題的時候,不僅僅看表象,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你若能夠用“臨界知識”解決問題,相信你的習慣養成,也就只是時間問題。
我相信,一切扎實的努力,自有其價值所在。而你的思考,在其中的位置,很重要!
以上,就是我對于習慣養成的一點個人看法。
上文提到的書籍,我推薦《刻意練習》,《好好學習》,《精進》。
這三本書,對于習慣的養成,和良好思維模式的培養,都有著頗為重要的意義。
如果,你對元認知感興趣,也可以看看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
謝謝你的閱讀和喜歡,如果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我。我會持續更新。
文|升騰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