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晴朗沒多久,我終于看到了這本書的最后一句話。我為什么要在開頭強調這一點呢?這本書剛拿在手里那會兒,天正下著雨。懷抱著對東野圭吾的癡迷,和對故事情節的好奇。
ps:白夜行是什么行?白夜是什么時間?我忍不住一頁一頁地看到最后。
現在回過頭來去觀察書的封面,其實相當程度上作者是暗示了故事的一部分的。不至于是劇透,但是真的有某種聯系。
那是一個米色的,微微凹凸不平的封面。簡潔的畫風,只在靠右邊畫了一個剪紙的輪廓,用純灰填充。一個戴帽子的小男孩牽著一個戴著蝴蝶結的小女孩的手。樣子看起來很隨意,卻又很在意,他們是好朋友嗎?還是一對情侶呢?
四五歲的桐原亮司性格孤僻,沉默寡言,若這些算他的缺點的話,那他最大的優點便是理智與執著。當然,如果他有一對正常的父母,如果他沒有遇見西本雪穗,也許他也是一個正常的桐原亮司。
桐原家經營了一家當鋪,父親是經營者,母親不聞不問是一個陪酒女。家中還有一名員工松浦勇。也許是在他很小很小時就知道父親有戀童癖,母親和員工之間有私情,但這些似乎對桐原來說并不重要。他的心靈創傷來自對這個家庭的失望,他看太多了那些虛偽的人們,說著虛偽的愛;看慣了那些為了欲望而掩蓋不住的丑惡嘴臉。他無力反抗,他用嘲諷和冷漠的眼神,只想等天亮。
桐原說:“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里走路。”他的人生就像是很冗長的黑夜,盼不到黎明,也見不到光。直到一個小女孩兒的出現,讓他的生命里感受到了溫暖,觸碰到了太陽的光。也許從那時起,她就是他全部的意義了。
可惜美好的總是太短暫。因為不想小女孩兒受到傷害,桐原親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從那刻起,桐原不是選擇了某種人生,而是已經決定了。
為了西本,不惜去做任何一件犯罪的事情。賣盜版游戲、復制銀行卡、成為網絡黑客、陷害無辜的人、殺人,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他一步一步地走向深淵,卻到死都沒有想過要回頭。
書的最后一句話是:“她一次都沒有回頭。”這是描寫西本的一句話。在她眼睜睜的看到桐原跳樓死去,她一如既往地高傲,冷淡。像所有局外人一樣,有那么一刻,我也懷疑桐原和西本到底在整個故事中有何關聯呢?但是我不得不回過神來,這確實是在西本背后保護了她將近20年的桐原啊。
背叛嗎?還是利用?我覺得其實并不應該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西本曾說:“我的天空里沒有太陽,總是黑夜,但并不暗,因為有東西代替了太陽,憑借這分光,我便能把黑夜當成白天。我從來沒有太陽,所以不怕失去。”你看,其實從20年前來講,也就是從他們還是小孩子那時來講,他們都還是孩子,他們都是受害者。四五歲的孩子懂什么?即使什么都不懂,他們也不該承受那份不堪。他們本該有的童年,卻無時無刻不被陰影籠罩著。還未下筆的白紙,就已經讓大人們涂上了一層灰底色。
他們只是想保護自己的靈魂,保護自己還未有灰塵的心。他們在凄冷,充滿罪惡的黑夜里,成為彼此的光,在白夜里小心翼翼地行走著……
一個故事很短,短到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可是用一本很厚的書來講它,看故事的人就會被徹底吸進去,仿佛自己就在現場,看著故事里人物的悲喜,難以自拔。
雨,連續下了三四天。每次在看這本書時,外面都正好在下著雨。讀到最后一句,心里百感交集,不甘心地繼續往后翻,確定這是最后一句時,莫名地開始難過。
如果笹垣最后沒有看到小朋友手里拿著的剪紙,就不會與桐原碰面,這樣的話桐原也不會急于保護西本然后跳樓自殺……
如果沒有最后,我想,以后無論多遠的路,他們依舊會在白夜里行走。如果19年前的命案沒有意義不再追究,或許,他們會走到天亮,見到太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