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朋友問,你很忙嗎?很少見你,都忙什么?
? ? ?我一時不知該怎么回答,我說,感覺每天都有很忙,有很多想做和要做的事情,例如…………
? ? ?朋友問,忙到停不下來嗎?
? ? ?我說,不完全是,不知道為什么,有些事明明不想做了,卻又停不下來,相反,有些事很想“停不下來”,卻未成功甚至開始過。
? ? 朋友說,不懂你在說什么……
? ? 我說,例如最近常常熬夜、貪吃、上網、看電影、刷微信、網購、玩游戲、睡懶覺……根本停不下來,相反,想做的如進修學習、看英文原版書、做專題分享、寫作、與家人溝通、定期維系友誼、球類運動、畫畫、做蛋糕等等許多希望“停不下來”的事情,卻未能實現。
? ?…...
? ? 如果說我們的今天很大程度上都在重復昨天的事,那對你來說,那些當天“根本停不下來”“誰要攔我我跟誰急”的事情是什么?為什么有些事看上去根本不需要“意志”“堅持”“努力”就能持續做下去?
? ? 在這里我不是想為自己的部分壞習慣找借口或者開脫,我倒更希望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他們,不管好壞,有意識或無意識,習慣背后總有一些推動它進行的動機。
? ?那讓我們先從動機的角度找找“停不下來”的習慣原因所在。
? ?首先,什么是動機?按照心理學上的說法,動機就是我們行動的動力,更具體一點,即我們的行動開始、維持、導向和終止的動力(Deckers,2010;Franken,2007)。
? ?
? ?為了進一步理解,我們可以把動機分為三大類:
? ?1.生理動機:為了維持生命所必須的各種需要而產生的動力,如解決饑餓和口渴、回避疼痛、怕冷、取暖、睡眠、排泄和維持正常體溫等生存需要。生理動機是內在的。
? ?2.刺激動機:尋求刺激的動機源自于對刺激和信息的需要(信息其實就是一種刺激物),包括好奇、探索、操縱、性欲、身體接觸等,具體如看恐怖電影、娛樂八卦、流行款式、玩游戲、瘋狂購物、極限運動、上網等等。刺激動機是內在的,但不是生存需要。
? ?3.習得性動機:習得性動機建立于各種后天習得的需要、內驅力和目標之上。習得性動機的本質是社會性的,它能夠解釋人類活動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例如對成功的渴望、金錢、財富、愛情、快感、興奮、權力、地位、親密認可、安全、成就、幸福、考試分數、歸屬感、追求卓越等。這種動機跟社會和個人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系。
(以上內容摘自《心理學導論》第五章 動機與情緒P385)
? ?不妨將以上三個動機對應個人的事情,例如:
? ?1、生理動機:睡眠、貪吃、賴床等。
? ?2、刺激動機:看電影、玩游戲、刷微信、網購等。
? ?
? ?3、習得性動機:每月穩定收入帶來的安全感、學習新技能的嘗試、希望得到親友和同事的認可所做出的努力等等。
? ?若放在具體的生活片段中,想象一下,某天中午時分,我仍在辦公室工作,因為dealine是今天,希望把重要任務先完成(習得性動機),但肚子咕咕叫,無精打采,根本無法專心工作,我決定先吃飯(生理動機),于是我去了找餐館,因為選擇太多了,過程中還點開了大眾點評去搜索附近評分比較高的,找了好幾家才決定在公司附近的快餐店就餐,吃飯時打開了微信并刷了十幾分鐘朋友圈(刺激動機)。吃飽了后想回去繼續工作,可此時太困了,想了想,休息了20分鐘醒來再開始繼續工作。
? ?我從自己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三種動機是怎么互相左右我的行動的,無論是對食物的需求,對眾多未知餐館的選擇需求,在期限內完成任務的安全感需求,最終都需要得到滿足。
? ?
? ?若三種動機同時發生,那他們是同等重要的嗎?或者問,哪個更重要?
? ?在這里不妨引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該理論認為,有些需求更基本、更強烈,而有些需求更高級(如“自我實現”)。按照這個理論,不如向自己提問,影響我們行為的需求之中,哪些需求最為強烈?即哪些需求最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去滿足?
? ?由上圖我們可以看出,生理需求處在金字塔的最底部,因為這些需求是我們生存所必須的,所以他的影響力最強,比其他需求優先。或者這可以解釋為什么當你饑餓難耐到一定程度時,除了食物你幾乎無法思考。馬斯洛認為,只有滿足生理需求之后,才會出現更高層次的需求。例如,當你連飯都吃不上,或者在連生命安全都保障不了的戰爭年代時,你很難提起興趣去吟詩作畫寫作;當你的家庭要靠你賺錢養家,你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在志愿慈善教育等事業中去;再具體地說,當你在工作中所獲得的工資少的可憐,就很難有安全感,就會想著逃離;當收入合理,但對工作內容缺乏熱情或對所在公司缺乏歸屬感,就很難獲得勝任感和自尊自信;當前面的基礎都不牢固,金字塔頂——自我實現這一高級需求就難以滿足。
? ?由此可知,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是階梯式上升,從“生理需求”“安全和安全感”“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尊”到“自我實現”,需要逐步滿足。越是底層的需求越是強烈,越到上層越高級,越底層的需求越強烈,越高級的需求越需要花時間精力。
? ?對比三種動機和需求層次理論,我們會發現,僅僅滿足生理動機和刺激動機(生理需求),不能夠讓你過上心滿意足的生活,也肯定不足以讓人“知足常樂”。舉個例子,雖然生存是基本,但很多研究發現,那些只關心金錢、個人外表、身體刺激以及外界評價的人,自我實現的水平以及生活幸福感都比一般人低(Kasser & Ryan,1996)。
? ?事實上,相比“自我實現”,大部分人更注重生理、安全、尊重等需要,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響下,我們首要考慮的是自己在學校、工作單位或人際關系中的安全感和確定性。
? ?回到每天讓你“停不下來”的事情上,讓我們最花時間精力,影響你最重要的動機或需求——剛需——究竟有哪些?
? ?這個問題真的值得羅列一下,具體說來有:
? 1. 生理需求——睡眠(晚睡和午睡)、及時進食(不求吃好,但求吃飽,避免太瘦)、清新空氣(空氣不好會感覺很困,喜歡大自然)、水和牛奶(相對其他飲品、喜歡清水和牛奶蛋白質)、上網看電影(放松的方式)
? ?2.安全感需求——希望獲得更多的收入(工作的一大動力)、重復做熟悉的工作,探索熟悉的領域、每周定期運動(養好身體,避免未來昂貴的醫藥費,相當于每次鍛煉就是賺了)、溝通(當不得不與別人進行溝通時)
? ?3.愛和歸屬感需求——每周與媽媽聯系、在某個學習領域投入大量熱情(如心理學、兒童藝術教育、英語口語等)、喜歡呆在家多于外界(對自己家更有歸屬感)、喜歡跟熟悉而不是陌生人打交道(認為陌生人與自己聯系較弱)
? ?4.尊重和自尊需求——把某些工作任務盡力做好(希望獲得認可和尊重)、在某件事上比別人做的更持久(如定期寫字,定期運動,閱讀等)、希望掌握一些提升價值的技能(很大程度是為了證明自己有發展能力,不至于停留在生存狀態)
? ?5.自我實現——感覺暫時做不到或者做不好
? ?目前在我看來,我的行為大多數集中在第一和第二類需求上,當然,我跟其他人一樣,都有一種沿著更高級需求上升的傾向。同時,我意識到,當我滿足了前面兩個需求之后,后面的三個需求對我越來越重要。
? ?這就是我目前的剛需所在,但我越來越意識到,我僅僅停留在基本需要中,如何謀求發展需要的剛需,這是我需要思考的下一個問題。
? ?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覺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還是有一定的缺陷,最大的一點就是,所有需求都是基于自我!換句話說,這些需求局限于個人的世界!
? ?有沒有人能超越自我的局限?
? ?試想一下,當年佛陀和甘地是如何帶著無數信徒,用絕食作為手段進行社會性抗議的?追求正義和真理的需求是如何戰勝更基本的對食物的生理需求的?(當然,有可能是由于絕食是暫時的,或受到群體和信仰而強加的)。
? ?與自我超越對應的最著名的理論就是澳大利亞的精神病學家維克特 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的理論。他以自己在希特勒集中營的專業實踐為研究基礎。弗蘭克爾認為,人有一種高于“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超越,這就是提升到超出狹隘的自我專注的需要。
? ?根據弗蘭克爾的理論“事實上,人總是被引導,指向自身之外的某件事或某個人上——即找到比自己更大的使命、從事的某項事業、愛上的某個人”。一個人只有“通過忘掉自己并會為別人謀利,由內到外的關注世界”,才能成為完整的人。(《超越感覺》第一章 你是誰?P14)
? ?在弗蘭克爾看來,把自我的幸福作為追求的直接目標,容易因為自私自利而適得其反。他認為,對生活的恰當看法,不是它能給予我們什么,而是它從我們這里期望什么,生活就是每天(甚至每時每刻)都在詢問我們,要求我們承擔“找到生活問題的正確答案的責任,完成生活給給我們提出的任務”。
? ?根據弗蘭克爾的理論,每個人在自我實現以外,還有更大的意義,包括——“感知現實中蘊藏的可能性”(如探尋真理,找到問題的本質),“尋求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如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幫助更多的人),“這些任務的完成可以提升一個人的生存意義”。
? ?
? ?很多時候,我們的感知和需求,都因為集中關注于個人感受和自我表達,而忽略了事情的意義,很容易停留在狹隘的個人格局,更極端的就是個人主義高于一切,與幸福感越來越遠。
? ?
? ?鑒于意義必須自己去發現,如何找到比自己(受制于自我的感覺、認知等局限)更大的東西,然后花最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追求它滿足它?
? ?或許這也是生活中的剛需:“Find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in life!”
? ?單憑個人的力量無疑是單薄有限的,僅靠自身的勇氣抵不過恐懼的重壓,在追問“我是誰”“幸福在哪里?”的時候,是時候找到那些超越自我放下自我的剛需。而我暫時想到的有,把三種動機多個層次的需求通過某些事情有機聯系起來。把與家人相處作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花費大量時間與家人共同成長,無條件的愛)、不僅要把興趣/技能/當作賺錢工具,也要從中找到幫助更多人學習成長的意義所在、把讀書像食物一樣作為每天的精神食糧,把家人朋友通過某件共同完成的事情維系起來,把工作作為謀生成長與進步的動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