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短缺效應與互聯網產品的關聯

仍記得前幾年互聯網行業盛傳的“饑餓營銷”,利用短缺效應營造出市場強烈的競爭態勢,加以用戶不成熟的心態,使得產品一炮走紅。

最為著名的即為“小米”的饑餓營銷策略,每一款小米手機的出現均在互聯網市場掀起腥風血雨,“發燒友”更是為一款新產品而前仆后繼,雖最終被央視曝光其“饑餓營銷”的背后另有其“山寨”的線下營銷渠道,但不可否認,它的策略是成功的,在這個數據化的信息時代,引導一段時間的風向便已經可以稱之為成功。

但做產品,運營手段利用短缺效應毋庸置疑。潛在市場很大,用戶的偽需求也很多,用一些營銷策略加以開發也未嘗不可。但這種將不是長久之計,“饑餓營銷”的核心是用戶買的是“饑餓”這個效應,是市場的緊俏,但并不是產品。以小米為例,紅極一時,但現今卻失去核心競爭力。短缺效應適合的市場是初期市場,人群更是未成熟心態的人群,這個時候的營銷策略是管用的,但一旦市場成熟、人們的認知逐漸被完善,那么,廠家再利用這種方式就很可能是一廂情愿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深度剖析的話,不論市場怎樣變化,真正留下來的是符合用戶需求和體驗的產品。營銷是手段,產品才是王道。過度的追求營銷策略,不從根本上改良商品,從用戶體驗出發,終將敗筆。

現今傳統行業也逐漸意識到線上線下的初步結合,線上企業更是在向線下逐步滲透。以往沒有供應鏈的線上企業也逐漸帶領時代走向新的工業4.0時代——智能供應鏈。利用大數據與云計算分析的用戶體驗與需求也越來越越精準,產品的一切在數據的折現中都趨向透明化,營銷手段在產品的整個投出比例中也越來越低。隨著大數據的完善與智能體的成熟,今后的產品投放對象與區域也會越來越精準,服務對象也會更加清晰。廣義的營銷策略或許會由全面營銷轉到面向對象的營銷,但不同的行業與時代的跟進不同,“買”和“賣”是兩個基本要素,但基于之外的一些體系仍然需要傳統的營銷策略。

圖片發自簡書App

時代在進步,互聯網帶給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習慣將會越來越像顯著。但對于互聯網時代的產品,滿足用戶需求體驗的設計再加上符合時代觀念的運營手段,將會永遠都有市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