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耳? 寸鐵學號:17號
看完大作家的故事掩卷唏噓,自己提起筆來卻寫不出一個字,腦袋像錢袋一樣空空如也;夜里做夢夢到一個奇妙好故事,寫出來的文字,自己都讀不下去;經過反復修改之后的文章拿去投稿,投給十家都被拒……
你是否也在追尋好故事的路上獨自徘徊摸索,是否在經歷著怎么寫都不得章法的糾結?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參加寸鐵學院寫作課程,這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言歸正傳,要想寫出好故事,第一件事就是搞明白什么是故事。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故事的基因不琢磨透徹的話,很容易寫出“既不像故事又不像小說”的畸形文章來。
在聽完光芒萬丈的焱公子關于故事的課程后,個人總結了一下故事的基因,特別是一個吸引人的好故事所具備的元素,僅供參考。
1.情節生動、連貫。
好的故事情節就是一樁大樓的主體結構,整個結構要完整順暢,不能過于突兀。
這就需要我們要在生活中多加觀察和總結,不至于出現那種“喜愛得寵物丟了,女主還去開心的逛街”這樣的詭異情節。
而且盡量看名家作品時能夠寫出一份結構圖,去學習名家是如何設計情節來推動故事的發展。
比如個人非常喜愛的美國作家斯蒂芬·金寫作的中篇《肖申克的救贖》和《納粹高徒》,還有嚴歌苓的很多長篇,情節的推進非常貼合人性但又充滿意外,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
2.吸引人的開頭。
一個好的開頭就是成功了一半。
什么樣的開頭才算是好開頭?我們可以從不同類型的作品中找到一些參考。
人物、時間、地點、事件,一般作為故事開頭的構成要素,我說的是一般。
這兩張圖片是斯蒂芬·金的作品,開頭都是從人物描寫切入,這個人物不一定非得是主角,可以作為初學者學習的切入點。
3.主題明確,言之有物。
主題就相當于一篇文章的靈魂。
一個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人無法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一部作品同樣如此。
有些作品我們讀了也就讀了,內心沒有任何觸動,也無法引起我們的反思,而一部經典作品卻可以讓我們反復閱讀,且每次讀都會有不同感受。
因為這些經典作品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它反映了時代,反映了人性深處的不被旁人發現的奧秘。
所以我們一開始就要把自己作品要表達什么想清楚,然后再根據主題立意來組織情節和人物。
有些人會說了,說的輕巧,如果這么容易的話都成大作家了。是啊,哪有那么容易,很多時候,偶爾閃現的靈感被瑣事掩蓋,腦子里空蕩蕩。
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好的藝術作品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從我們準備做個寫手的那一刻起,思維模式和習慣就要轉變。
包里隨時備著紙筆,或者手機下載個便簽應用,隨時記下來一閃即逝的靈感。
看書的時候,把沒見過的好詞、好句子記下來,儲備在腦子里。
生活中遇到不同的人,可以觀察一下,在腦子里想象她/他有什么樣的故事,說不定就有了好點子。
另外,我們還要有堅定的信念和長期努力的思想準備,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踏踏實實寫下去。
將來餡餅砸下來時,才不會毫無準備錯失良機。
加油吧!
我是卓耳,慢吞吞學寫作的蝸牛,雖然慢但不會停,期待未來路上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