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還記得2015年十月的那個傍晚,突然間二胎政策真的放開了!這個重磅消息就如同向平靜湖面投入的一顆石子,在許多家庭心中激起了陣陣漣漪。是不是要再生一個娃?現實的擺在了大多數家庭面前。特別是對于趕上末班車的70后而言,更為糾結,因為留給他們考慮的時間不多了。
其實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無非就是成本收益問題分析。選擇生的認為利大于弊,反之亦然。停止無謂焦慮的最好方式就是逐層分析,人到中年生二胎,主要會有哪些顧慮?如果你覺得分析不過癮,接著往下看,我的親身經歷或許可以給你啟迪。
一般而言,28-30歲是女性的黃金生育期,一旦超過35便意味著你加入了高齡產婦的行列。這不僅是因為對于孕婦而言,妊娠并發癥的風險呈指數級增長,而且對于孩子而言,患上先天性疾病的概率也大幅度提高,比如屢見不鮮的唐氏綜合癥。這么一想,如果生個健康的寶寶也就算了,萬一不幸躺槍可就麻煩一輩子了。
另外,生孩子需要的不單單是精子,更得花銀子。從懷孕到生產期間的醫療開支,從幼兒到大學的教育花銷,加上奶粉、玩具、旅游等雜費,隨便算算都得好幾百萬,再一想這銀行帳號里沒還完的房貸,只好嘆息做罷。
就算錢不是問題,精力上的不足也是硬傷。都說人到中年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想當年熬個通宵都不是事兒,可現在不到晚上十點就開始犯困,如果要每天半夜起來哄孩子,那真是不敢想。
如今70后好不容易爬到了公司中層甚至高層,責任和壓力比80后更大。對于女性來說,如果這個時候備孕生娃,等休完產假回到公司,崗位還在不在都成了一個問題,重新就業或者轉型?說得簡單!
另一方面,現在的家庭結構也和以前不太一樣了。放在十多年前,基本上是孩子一生下來就有四位剛剛退休的長輩要搶著帶,而現在想要第二個孩子時,老人家的身體已大不如前,能照顧好自己就相當不錯了,更別提帶二寶了。
對于老大來說,突如其來的二寶難免會分走一些父母對自己的寵愛。如果還處在中考、高考等關鍵時期,未免會有些措手不及。如果培養老大的整個過程就是疲于奔命、焦慮不堪,想想如果再來個娃就得受這二茬罪,那真是打死也不想生了。
前段時間經濟學家何帆老師在他的得到專欄里寫過一篇文章,探討要不要生二胎,他認為現在生孩子不應算是投資而應是消費,而且還相當于買了個奢侈品。他推斷即使未來解除對三胎、四胎的限制,生育率也會不斷下滑,甚至呈斷崖式遞減。看來政府在不久的將來,要以人民的名義號召大家為國生娃了。
我和我夫人是最早的一批70后,現在不知不覺已步入中年。值得慶幸的是當年要老大比較早,現在兒子已長大成人。雖然幾年前也想過生二胎,可是政策不允許,就索性斷了念頭。如今符合條件,是不是要再生一個?成了我們討論最多的問題。俗話說,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我們就著手做了基因檢測,發現無異樣。之后又試探了兒子的口風,更讓我們動了心。
2016年六月的一個清晨,當看到驗孕試紙上清晰的加號時,我們既驚喜又擔憂。開心的是老天真的給了我們一個希望,擔心的是能否順利接收這份恩賜的禮物。從那天開始,好多事情都得重新規劃,小到已經預訂好的幾次出國旅行,大到是否需要換車換房,包括家庭的財務規劃、長輩的養老安排,都得列入考慮清單。我夫人希望盡可能不要因為懷孕影響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她一直是正常上班,預訂的日本之旅也照常出發,只是多加了些小心。八月份送兒子去美國讀大學,我們還自駕兩周把西雅圖周邊玩了個遍,那次在雷尼爾雪山徒步,我們倆只帶了一瓶水,居然走到了雪線之上。
每個月產檢都算正常,只是偶爾會有小插曲。記得當年兒子在肚子里做B超時,被診斷有“腎積水”,把我們嚇得不輕,整天提心吊膽,還好生下來一切安康。這次產檢,又發現有“腎盂分離”,查看柚寶寶孕育APP,交流社區里很多孕媽媽都遇到這種情況,討論得知這事沒有想像的嚴重,只要指標不是越來越高就沒問題。
也有人說“腎盂分離”大多發生在男寶寶身上,因為男孩尿道長。對于已經有一個兒子的我們來說,當然更期待一個小棉襖的誕生。幾次產檢的時候旁敲側擊詢問醫生,得到的暗示都是男孩,曾經略有失望,后來想通這事沒法強求,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好好珍惜。
可喜的是今年三月一日,我們的寶貝女兒飛飛出生啦!當這個漂亮的小天使來到人間,發出第一聲啼哭,整個心都化了。不得不說我夫人真是厲害,雖然高齡還堅持順產,生產過程不免有些波折,但總體還算順利。
不知不覺已經做了近兩個月的奶爸,有很多親身的體會,我想還是回到主題,分析一下人到中年生二胎,有些什么好處?
中年生娃讓我感覺人生進入了一個新的領域,不僅有了學習動力,而且有了新的學習來源。從學習嬰語到啟蒙游戲,一下子發現有很多的知識需要重新去學習,我開始關注兒童教育心理學,買來一堆華章的書,還在“得到”上訂閱了“DR魏的家庭教育寶典”。
女兒幾乎每天都會帶給我們驚喜,第一個微笑、第一次抬頭、眼睛第一次隨著響鈴轉動、身體第一次隨著呼喚有反應。常開玩笑說女兒很像是星球大戰里的尤達大師,其實每一個孩子帶著與身俱來的深厚能力和本自具足的高維智慧,并不是需要我們來教會他們什么,而更多的是我們像孩子學習。
忙并快樂著,是每一個奶爸的切身體會。其實人不怕忙和累,就怕沒有意義和價值。從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可以觀察人是如何學習,進而反思并建立自己更高層次的學習體系。
以前總以為兒子說想要個妹妹只是開開玩笑,沒想到他是真的喜歡。當妹妹出生還在產房時,兒子就急著要視頻連線,說想看看妹妹長得什么樣子。為了親眼看妹妹,還專程從美國飛回來。離別時兄妹間深情注視凝望,令人動容。或許從那一刻起,他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又多了份牽掛、多了份責任。
小妹妹的到來,讓我們應接不暇,也開始逐步對兒子放手。很多時候父母不由自主給孩子過多的關注和給予,讓他們忍不住想逃離,去尋求自己的空間,這卻讓父母更加傷心和不解。喜從天降的老二,讓我們的關注焦點不由自主的從一個變成了兩個,也給了兒子一個喘息的機會,讓他慢慢懂得人生的路不能總指望父母,更多的是靠自己來完成。
當我們告訴父母決定生老二的時候,他們的反應顯然沒有我們二十年前生老大時那么輕松。期待之余,更多的是擔憂,擔心哪一天真的不能動了,幫不了我們怎么辦。如果說這二十年我們是從青年步入壯年,他們可是真正變成了耄耋。為了讓老人安心,我們征求他們的意見后請了全職保姆,不給他們任何需要帶孩子的心理負擔,并且告訴他們想出去旅游也可以隨時啟程,對所有可能出現的情況都做了考慮和安排。
其實家里多個小人兒,對老人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當年帶大孫子時的美好記憶被再次喚醒,曾經生疏的育兒技巧又意外的有了用武之地。孩子的每一聲歡笑都是一個家庭最強大的活力來源,每一次發在家庭微信群里的短視頻,成了全家人的情感連接帶和情緒興奮劑。
回到最初決策時要考慮的成本收益問題,何帆老師指出養育一個孩子帶來的收益,包括現金收益和非現金收益。前者指孩子長大掙錢后給父母的贍養費,后者指孩子為父母提供各種服務的成本,比如父母年老之后孩子看望或是照顧。在我看來,這些收益既不是重點,也不能指望。如果你生孩子是為了養兒防老,那你肯定會深深失望,按我最近和一位老領導交流時的說法,這是大多數人生二胎的三大不良動機之一(已另文探討,詳見《》)。
套用經濟學的說法,孩子帶來的收益也應該包括他們時時帶給你的愉悅體驗。如果你陪孩子玩耍的某個時段是開心的,就相當于他們為你提供了一次服務,就好比看了一場精彩的電影、打了一次盡興的游戲,可以換算成對應的經濟收益。如果孩子能提供的這種體驗是高濃度而且無法替代的,那這次服務的價值就應該非常巨大,他們的一顰一笑,給你的非現金收益可能都遠遠大于你的機會成本。也就是說,孩子給我們的回報是在養育過程中時時產生的,而不是等到老了之后他們的看望。
我經常開玩笑說從兒子生下來的第一天起,他就不欠我們的。因為按任何一個時間周期來看,他帶給我們的收益都遠大于我們付出的成本。雖然有時候我們也會因為他犯錯誤而恨得牙癢癢,有些事沒有達到我們的期待而心生失望,但他們也總是能帶給我們希望和驚喜。就如同經營一家公司有時虧有時賺,但在一個會計年度整體算來都還是盈利。我想這也是上天為人類不斷繁衍而設計出來的有效機制,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多數人有養育下一代的動力。如果你指望靠超長周期才帶來的可能回報來激勵當下的行為,本生就非理性。
時時結算,只要回報大于付出,這事就值得干!
所以生娃決策的依據關鍵在于你能否把收益最大化。如果你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獲得超出預期的良好體驗,或者通過向孩子學習獲得自己的成長,甚至從孩子無窮大的原力中直接下載了能量,那你的這張損益表就能一定為正。從資產負債表的角度,把孩子本身當成一種資產而不是負債,把生養孩子的過程變成一次投資而不是消費,相信你就能夠做出正確的決策。
生還是不生,這是一個事關下半輩子的大問題,希望你有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