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說:
“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blockquote>外在的痛苦來自刑罰,內在的痛苦,源于自己內心的沖突。
一個人如果無法安頓好自己的心,只能陷入無盡的內耗和痛苦中。
鮑鵬山說:
莊子是中國人心靈的補藥,也是中國人身心和諧的法寶。1.關于評價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身邊都有幾只麻雀。
它們嘰嘰喳喳,總是對別人的行為評頭論足。
內心不夠強大的人,往往深陷羅網,被他們的言論左右,陷入糾結內耗中。
做起事來瞻前顧后,束手束腳,最終一事無成。
莊子說: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真正厲害的人,別人再怎么夸耀,他也不會更加努力,別人再怎么責難,他也不會為此而沮喪。
馬行千里,不洗泥沙。
別人怎么看我們,是別人的事。穩住自己的心,把握好自己的節奏。
不要輕易被外界的非議動搖,也別用他人的標準綁架自己。
屏蔽了外界的閑言碎語,專心走好腳下的路,自然能過好自己的日子。
2.關于得失
蘇軾曾說:
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人生的得到和失去,總是忽來忽往,難以預料。
前一秒在你手里,下一秒可能就到了他人手中。
如果無法看淡得失,人生只能陷入痛苦,難以自拔。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世間的得失名位,像風一樣流轉不定,像云一樣聚散無常。
今日華麗風光,明日可能狼藉一場。今日愁云慘淡,明日可能萬里陽光。
若不能堪破得失,就如同給自己套上枷鎖,時時憂心忡忡,片刻不得自由,
《莊子》講:
得而不喜,失而不憂。得到的時候,不狂喜,失去的時候,也不擔憂。
面對人生的起落,放平心態,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物來順應,不憂不懼。
才能在生活這場兵荒馬亂中,笑對風雨,笑對人生。
3.關于困境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面對人生的挫折和困境,有的人默默行動,不發一言。
有的人卻抱怨連天,不思改變。
作家張德芬說,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
遇到難處,不斷找人訴苦,只能讓自己被負能量包圍,不斷消耗自身的精力。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察己。
賈平凹說:
怨氣有毒,存在心里,等于自己服毒。偶爾一次抱怨,可以讓不良情緒宣泄,但是習慣性地抱怨,只能讓自己不思進取,陷入內耗的泥潭。
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察己。
與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把抱怨環境的心情,化為上進的力量,一個人才能走出低谷,走向未來。
4.關于選擇
作家莫爾說:
人生中最困難者,莫過于選擇。人生是無數選擇構成的,細微的選擇差異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如果一個人內心不明,性情不定,便只能無限糾結,憔神悴力。
薩特說:
人通過選擇獲得自己的本質。你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就會成為什么樣的自己。
當你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時,你可以聽別人的聲音,但最終你還是要聽自己的。
人生貴得適意爾。
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始終如一地忠于自己。
一個人遵從自己的內心,這一生才算沒有白活。
5.關于心態
《淮南子》講: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我們常常為禍事憂心,焦慮不安,坐臥不寧。
但是事到臨頭,發現壞事未必是壞事。禍福相依,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
古人說:
福為禍始,禍作福階。好事中總是隱藏危機,壞事中總是蘊含機遇。
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得意時不猖狂,失意時不沮喪。
平穩安和,不起波瀾,一個人才能更好應對人生風雨。
6.
作家采桐說:
多一點《莊子》,少一點內耗。生活千瘡百孔,每個人都會有可能惶然無措,陷入精神內耗中。
但是通過《莊子》,我們卻可以喚醒內心的自由,掙脫糾結和束縛,獲得安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