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學,我得承認我是個偽文學愛好者。自小學開始,陸續開始看各種書,這么多年,文學類、科學類的書也沒少看,卻依舊落入了俗套,總是斷斷續續淺嘗輒止,在淺表處周旋,也沒能專注的跳進文學圈子里蹭個熱量,或許是習慣了這種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安逸罷了,偶爾看看書,也算是不疼不癢的給自己找個心理安慰。
小時候,我們家有很多書,都是我爸和姑姑們上學積攢下來的財富,爺爺家有個大書柜,里面放著各式各樣的書。最早開始收集的是70-80年代的黑白小畫書。等家里沒人的時候,我就偷偷地搬個小板凳,開始翻箱倒柜的找,把一本本小冊子據為己有。那些小畫書,上面是版畫,下面是文字,我攢了厚厚一沓,還從柜子里找了個角落,秘密的藏起來。
上學前還不認字的時候,就翻看圖案,記得其中有《王二小》、《大鬧天宮》。《大鬧天宮》是所有小畫書里最愛的一本,因為它中間有幾頁彩圖,我把它視為所有書里的“大王”,特別喜歡帶著魔幻身份的孫悟空,總覺得他能把其他書里的人物都打敗。后來上了學,有了水彩筆,我就把這本書每一頁都涂成了彩色,自制了一本彩色繪畫書。
等到小畫書攢夠了,就惦記起書柜里的書,時不時地就去里面翻。后來家里的家具倒換位置,書柜里的書全部轉移到另外一個屋里的大木箱子里,我就一摞摞的搬,跳進大箱子里,坐到書上,一邊看一邊整理,把自己喜歡的書,放在最上層,偶爾想起來就翻翻看看。
除了收集舊書,我的第一套新書就是《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兩個硬殼外包裝里面分別裝著十多本彩色童話書,有很多小故事,《七色花》、《白雪公主》、《豌豆公主》、《拇指姑娘》、《青蛙王子》等等,這一套書看的愛不釋手,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很多本都掉了頁,我還用透明膠布挨個修復完整,這套書一直保留到上完小學,所剩無幾后就被拋棄了。
真正認真看書是小學在四年級,搬回自己家后,我的小臥室里并排著兩個書柜,上半部分有三層書欄,下半部分是雙門柜。第一層大部分都是我爸的工具書,中間層有許多舊文學雜志和時裝雜志,都是些帶著美女封面的刊物,不知是誰將它們穿上孔,用銅線裝訂到了一起,厚厚的很多本,我的書全部都放在最下面一層。
最初找書看,是因為想催眠,然而無意中發現了一本《鄭淵潔童話》,第一章是舒克貝塔,第二章是皮皮魯與魯西西,在后面還有幾個簡短的小故事,密密麻麻的字很多,中間有幾幅插圖。這本書在枕頭邊放了很長時間,晚上睡覺前就躺著看,看的眼睛疲乏正好睡覺,以至于慢慢變成近視眼,不免有些后悔。
后來和同學們也經常交換著借書看,都是些薄本的小故事。六年級那一年,我家買了一套精裝版的《十萬個為什么》,我爸從邯鄲回來,拎著一個大箱子,一整套20多本,可把我嚇壞了,我們專門把書柜騰出一層,整齊的碼放在書柜里。最開始帶著新鮮勁,每本書都我都拿出來翻看,卻很難選擇到底喜歡看哪本,走馬觀花全部看了一遍,卻什么也沒記住,后來這套書被我媽全部讀完了,還經常告知我哪本書里講了哪些內容,其實這類科普讀物我也不愛看,漸漸地便失去了興趣。
小學期間,買的最多的就是作文書。礦上有個小書屋,不過總是賣些周刊雜志、參考卷子之類的書籍。因此只要有機會跟著家長外出,就惦記著買本參考書或者作文書。一年兩次的廟會就是絕佳時間,每次都去鎮上的書店看看。書店很大,里面的書很多,各種類型的都有,不過大部分都是盜版。每次去趕會,在書店消磨的時間最長,跟同伴們商量完,還得比較好半天。有的書買回去十分起作用,與作文課的主題十分契合,都能一一對應上,寫作文可以抄上幾段利用利用,時間長了吃到了甜頭,就開始上癮,不斷地買作文書,積攢了很多本,經常把它們當作故事書來看,逐漸的加入了枕邊讀物的行列。
開始看小說,是在初中期間。初中一位女同學的鄰居是礦區圖書館的管理員。第一次進圖書館就是跟著這位同學。我們倆一起爬到游藝樓的二層,她帶著我走進去,看見她家鄰居阿姨,我們簡單的打了個招呼,就走到各個書架前開始選書,一共借了三四本,里面有本瓊瑤阿姨的小說,我倆商量好先分頭看,再互換。《六個夢》系列中的那幾本看完后,現在只記得電視劇的橋段,反而覺得真不如看電視劇來的直接方便。
上高中后偶爾會買些《讀者》、《青年文摘》之類的雜志看看,當時男生堆里流行看武俠小說,金庸、古龍的著作他們挨著看,課間還會一邊討論、一邊比劃著運氣發功。學校附近有個賣書的小店,租書、賣雜志和文具。我們經常去逛逛買點碳素筆和筆芯。當時還珠格格第一部正播的火熱,盜版的書籍也迅速上架,隔壁班的女生就租幾本帶到教室看,我們看著心里也癢癢,總想著也借來看,隨后有人發現,書里的故事都是假的,跟電視劇一點也對應不上,后來就再也沒有人去租書了。
高二那年暑假,我媽生病在學校附近的醫院住院,整個假期我都在醫院照顧我媽。傍晚沒事就去街上轉悠,買幾本剛過期的雜志,我媽喜歡看《知音》,就一次買個四五本放在她床頭,值夜班的護士有時候也會來借。我媽看完還給我講里面的故事,我卻不大感興趣。當時隔壁病房住著兩個年輕小伙子,一個腿骨折,一個是陪床,他們經常租書看,我去他們房間挑了一本《鹿鼎記》,看了整整一個星期,這也是迄今為止,我看過的唯一一本金庸小說。故事太長,情結太多,每看一本書總是看著后面的忘了前面的,這種情況讓我很是抓狂。
高一的同學Z輝經常買《科幻世界》,總是借給我看,印象中有一期刊登了一篇叫做《蝴蝶》的故事,當時看的毛骨悚然,還心有余悸做了好幾天噩夢。就在那一年,上一屆有位男生寫了一篇文章,給《科幻世界》投了稿,幸運的被采用了,刊登在雜志上,那一期拿到手后感覺特別親切,雖然不認識作者,卻替他感到驕傲和光榮,他那篇《幻聽時間》我看了很多遍,或許是因為愚鈍,一直沒有看明白,遲遲沒有讀懂作者的想法。高三的鄰桌胖魚喜歡看《故事會》,經常買來帶到教室,他還鼓勵我可以寫點笑話,給《故事會》投稿,我還當做真事一樣,抄下了投稿地址,每天都想著編點小笑話寄出去,不過最終一個字也沒寫出來。
高中畢業后的暑假里,煎熬著也沒有什么心思看書,除了回姥姥家住了十幾天,大部分日子都窩在家里,看電視劇消磨時間。那時候暑假電視臺必播的就是《西游記》,不過這么多年來,我始終沒有完完整整的看過一遍,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只喜歡《紅樓夢》。小時候看《紅樓夢》就是看美女,看熱鬧,并不了解其中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與潛在的深意。后來陸續看過劉心武先生的電視講座,網上在線看過他的《紅樓夢人物解析》,再次審讀文言版的《紅樓夢》,便有了重新的認識。
人說,少不讀《三國》,老不讀《水滸》,我卻對那些紛爭與戰事不感興趣,書未曾摸過,兩部電視劇也沒怎么看,只淺顯的記得一些經典人物與故事。突然發現手中過濾器的網眼越來越大了,漏出去的太多,留下來的太少。
十分悔恨的上了一個三流大學后,我覺得我的人生開始灰暗了。不想上課不想學習的時候,就去圖書館看書借書,連續看個十來天,再出去逛逛透透氣,那段時間看了《飄》、《基督山伯爵》、《安娜·卡列尼娜》之類的外國名著,假期還經常買10-20塊錢不等的盜版小說,有《王朔文集》,海巖的《舞者》、《五星大飯店》,還有上下兩冊的《穆斯林的葬禮》。有段時間流行韓寒和郭敬明,蹲在廁所里看《夢里花落知多少》的時候,真的看哭了,特別心疼小火柴那妞,《幻城》也是稀里糊涂的看完了,根本捋不順也看不懂那些亂七八糟的情節。有一年,村上春樹獲獎之后又追著看《挪威的森林》,可現在只記得有位綠子小姐,所有的故事全忘了!全忘了!我現在很擔心,我以后會不會遺傳上爺爺的阿爾茲海默癥。
參加工作之前,到東北大學上學期間,學院的圖書館都沒有進去過,因為我們沒有辦理正規的學生證。后來經老師提醒,好多同學就去遼寧省圖書館借書。有一天,我獨自坐上公交車,跑到圖書館,花了二十塊錢辦了個圖書證,消磨了好幾個小時在選擇,借了五六本書,抱著一摞回到宿舍跟舍友們分享。我看了《第89號當鋪》、韓寒的《三重門》、黃磊的《天一生水》,其他的幾本據說不太好看,等大家交換著看完后,就到圖書館全部還掉了。將要畢業,借書證需退還給圖書館,我把卡套拿下來留作紀念,就告別了沈陽。參加工作后,沒有電視覺得無聊的時候,就買書看書,《明朝那些事兒》買了好幾冊,再從家把之前看過的書帶過來,重新翻閱。
我看書的速度很快,但是遺忘的速度也成正比,所以看書的效率近乎為0,這就是為什么一本書我可以反復看幾遍的原因,因為每次看都會有新感覺。或許我的記憶專屬區域全部給了吃喝玩樂和一些美好的事情,分類記住了那些我喜歡的、我惦記的、我關注的,因為總是希望所有的回憶都是美好的!
再往后也忘記都看了些什么書,有些電子書,看完就刪掉了,也沒有留下什么痕跡。在邯鄲圖書館辦理的借書證也只借了一次工具書,用來參考寫論文。很多年來,好像再也沒有看過什么書,因為變得懶惰了,喜歡用電影和電視劇代替原著。直到去年同事拿給我一本《追風箏的人》,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關注過文學類暢銷書的介紹了,書店也去的很少,兜兜轉轉了很多年,浮躁與煩躁總是讓人平靜不下來,無法全心投入去閱讀。
如果有時間,還是希望能沉浸在文字中,靜下心來,書籍相伴、暢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