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家店
準備
大凡女孩兒結婚了,家就變成了娘家。娘家是根,娘家的根越深,水分和營養就越足實。娘家代表了太多,說不清,但有娘家就有依靠。
而對于我們這些上有老下有小,家里滿家務,家外苦工作,心底里卻時不時依稀做個夢想的半老徐娘來說,有個娘家就更不一樣了。現實中卻好像是想靠又靠不上,想靠又不敢靠----爹娘都老了,靠實了,怕他們吃不消;靠虛了,自己更累。
如果,有一個娘家,可以讓我們這些人踏實地靠著。
我說完了,把自己整得很感動的樣子。再看夏麗、林杏、連珠兒一臉的茫然。
“我說完了。”
“完了?”她們三個異口同聲的問
“然后呢?”她們又問
“什么然后?”
“你到底要干什么?”
“開店啊,弄個娘家。”
“開店?!” “弄個娘家?!”
我的娘家店就這樣準備開始了。
身為女人,我知道在路上走著有多累,我只想有一個地方可以讓女人歇歇腳。
因為疫情,我這個馳騁“商場”的大忙人仿佛有了閑了,其實根本不是疫情,而是在疫情轉好的突然的一天想開這個店,很想很想。
以前從我做第一個項目開始,每一個項目開始的時候都要有詳細和慎密的項目計劃書,這次什么都沒有。只有這三個死黨,我干什么她們都愿意跟著。
我們找了一處房子,200多平米,雖然現在什么都是網上了,但是家還是“實體”的好,雖然疫情讓社交距離很重要,但是至少家里應該是能看到“活人”(是指面對面的鮮活的意思)。“溫暖點實在點就行了。”我對夏麗說;我們當然也得在網上開一處,就是為了應急,“想回娘家,就得人回來啊,”我對林杏說;連珠兒就負責現實與虛擬之間的“衛生和環境”。
先來看看我們的店面設計吧。(貼圖)主功能室:
一是傾訴室:有點像電影里的懺悔室,不知道為什么從前人們需要懺悔,而現在我們最需要的是傾訴。但要大些舒服些,傾訴的當然要比懺悔的多得多,還有傾訴是平等,懺悔有點那個什么的。在這里可以選擇傾訴后有交流,這樣在隔壁會有人傾聽并與你交流,但你無需面對;你可以選擇僅是傾訴,沒有人聽也沒有人打擾,但給你準備了諸如錄音、錄像的設備你可以根據你的需要確定是否使用(開關在你手里,絕對不會有你意愿之外的事發生)。
二是傾聽室:有人面對面聽你講或是罵或是其他什么……一字不同,完全不同,就是有人陪著沒人陪著。對于我來說,我當然要有人陪著了。但是連珠兒說“那是因為你沒名氣。”還真以為會有名人來啊?不過倒是名人是更需要有地方去傾訴和被傾聽的,在他們說真話的時候,不是嗎?
三是交流室:有點像咨詢室,但沒有專業、沒有權威,只是朋友間的交談。因為我們都認同大多數情況下是當局者迷而旁觀者清,尤其在迷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不熟悉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旁觀者,發表點感想。以上三者,說實話,只能在實踐中去做調整,現在連我們自己也覺得“不都是說說心里話嗎?干嘛整出那么多不一樣。”但是,現在最難得就是說心里話,最舒服也是能說出心里話,所以做得隆重點也沒什么不妥的。
四是體驗室:主要是濃縮的居室,還原家務的現場;還原的原因不是想告訴你怎么做家務,是想幫助你平衡你的家務和你的家居。又是一個字的不同,結果就完全不同了。其實很多事情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里預期和我們的心里感受。
五是操作區:主要是廚房,可以在這里交流交流做飯的經驗,吃飯是一個家里最重要的事,民以食為天嘛。尤其是你想讓孩子記住媽媽做的飯的味道,或是你想先留住你老公的胃。也許是因為我愛吃,而且總是不停嘴地吃。
空間有點局促,但我是飾家高手(我老公和兒子的評價),一切看起來還是過得去的。
我說第一個月免費。
她們又異口同聲問:“您還真以為您這樣能收得上費呵?您打算怎么收費啊?”
我答非所問地說“但凡女兒家歇歇腳需要的都會有,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
她們就笑了,說“您別開了門,沒生意,餓我們的肚子就好。”
廣告打出去:走在路上的女人,如果你想歇歇,歡迎光臨
她們又笑:“誰個讀得懂?有人來才怪。”
夏麗很嚴肅地說:“我告訴您,不算已經投入的裝修和置辦費,光每個月的房租加基本費用就需要三萬元,這還不包括我們仨兒的工資。你真的想好了要做這事兒?”
林杏說:“要不就申請個慈善機構?不過我還好,沒人我幾乎不用花錢,人多才會有費用,我可能暫時不會太給財務上添亂,這就是網絡經濟啊。”
連珠兒說:“你不會是有錢撐得吧,你兒子不是想出國嗎?學費湊齊了嗎?你到底有什么商業計劃,也和我們分享一下,要不我們這心里也不踏實。”
真的沒有,就是突然想,很想。覺得如果自己能幫到別人點什么,如果大家都愿意幫助點別人什么。尤其是幫助做媽媽的女人,應該對安定一個家庭很有用吧?家安了,是不是就會什么都安了?錢是個問題,但是如果事情做得好了,總是有辦法的。只要能維持就好。總得有人做慈善吧,雖然我們并不是有錢人。
我說:“先開了再說,第一個一般都是先軀,為后來者鋪墊的。”
“您連當先軀都想好了?!也好,您先驅了,我們也就不用跟您扛太久。”她們仨總是異口同聲,不愧是跟了我這么年的死黨。
我不會是在作吧?不作不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