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音樂,它總是會讓我想起一些不該想的事。它總是會讓創口復發!
——古龍《誰來跟我干杯》
音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用來消遣娛樂、宣泄情感或是尋找共鳴的。我認為,通常喜歡音樂的人,大都是念舊的、有故事的人,否則怎會試圖用歌曲來契合心境呢?
1.“你的眼睛像顆水晶通透”
90年出生,我是伴隨著老式錄音機成長的一代。對,那種中間放磁帶,兩邊是大音箱的大磚頭。所以從小聽的歌都是毛寧,火風,屠洪剛等等之類的歌。磁帶十分有限,加上興趣并不濃烈,所以記得的并不是太多。
那時候的情歌,就像詩經里的人們一樣,我愛你就表達出來,直接而真誠。
2.“那些美好的瞬間得來不易”
02年初中,為學英語買了復讀機,女同桌借給我一盤周杰倫的《范特西》,歌詞含蓄,曲調婉轉,節奏輕快。對流行歌幾乎零認知的我來說實在新奇。
先入為主,只覺除他之外已無歌曲。像陳奕迅的《十年》,那時也是嗤之以鼻。天空太小,井口太窄,更遑論是一只還未變成青蛙的小蝌蚪。
懵懂的年紀,誰知道是什么是愛情啊!既然是令人好奇的異性,你分糖給我吃,又不介意我越過三八線,那好吧,我喜歡你。
3.“好讓看起來活的精彩”
05年高中,MP3開始流串在各個課桌下面。男生都偏愛男聲,女生都偏愛女聲,曲庫里又多了陶喆,王力宏,林俊杰等等一系列歌手,除了曲調悅耳,歌詞倒也比較符合胃口。
躁動的青春期,在課間的走廊游蕩,一本正經地唱著這些情歌,幼稚而又浮夸地表達著自己的悲傷和迷茫。
4.“夠歇斯底里嗎”
08大學,網絡上基本是想聽誰就能聽誰了。無意聽到陳奕迅的《浮夸》,不知為何,我喜歡上這個當初嗤之以鼻的男聲,這個隨性不羈、鬼馬搞怪、厚實又略帶沙啞的男聲。
于是從國語聽到粵語,從《上五樓的快活》聽到《陳奕迅》,從《從何說起》聽到《傷信》,翻出了他那些被我錯過的經典。每多聽一首都忍不住拍手稱快,就像找到丟掉了錢包,每多聽一首也多一分驚心,這個男人,怎么會如此的了解素未謀面的我?
說實話我并不喜歡矯情,甚至說是討厭,但我卻常常處于矯情的狀態。特別是當夜深人靜,輾轉難眠。
5.“但見旁人談情何引誘”
工作之后,心智也漸漸趨于穩定,也學會了不要太主觀。從流行到各種曲風,從中文到各種語言,從原聲到LIVE,宋冬野,COLDPLAY,李宗盛等等都進入我的耳朵,耳朵雖然越養越挑,但陳奕迅卻一直都是心里無法被超越的隱形標桿。
我們也是社會中的小染缸,每個人都被加入了各式各樣的顏色和材料,雖然雜亂不堪,但好在獨一無二。
6.“若你喜歡怪人其實我很美”
直到現在,我歌單里最多的,還是來自那個泡面頭的陳胖子。好像他一直都知道我靈魂的G點,不經意間就可以讓我的情緒從毛孔噴射出來。
他大部分歌曲都是屬于悲傷一些的情歌,恰好大多數人也都偏愛這種類型,又恰好我是大多數人之一。
感情這個東西,好像永遠都得不到滿足。每個人似乎都正在經歷,不管是擁有或者失去。所以,好像我們總能在里面找到相似的身影,總有些句子能唱出自己的心聲。
7.“永遠有歌把心境道破”
就像古龍害怕音樂,我也害怕陳奕迅。
我害怕聽《K歌之王》,我怕我也會唱到自己流淚,唱到幾百萬人流淚,甚至唱到麥克風都流淚。然而你只是打著哈欠,夸我是K歌之王。
我害怕聽《好久不見》,我怕那些熟悉的街角,那把你曾坐過的椅子,那個我們一起去過的地方,你又會不會又忽然的出現,卻又不如不見啊。
我害怕聽《人來人往》,我怕不管我閉起雙眼最掛念的是誰,眼睛睜開身邊竟又是誰,最后只得一句曾經開心過就好。
我害怕聽《明年今日》,我怕我愛你不知不覺猶如空氣,直到失去才發覺無法呼吸,我更不愿結果是只認得出你的子女。
我害怕聽《黑暗中漫舞》,我怕待到終于看透一切,而那時天也徹底黑了,為什么要在我死之前就認識了你?
……
……
我害怕聽陳奕迅。
8.“陪你把沿路感想活出了答案”
或許我們不一定有歌詞里那么深刻的經歷,或許也不會有那么多感同身受的悲哀,又或許還會有比陳奕迅演繹得更好的人。
也許是因為,只有陳胖子才能在紅館開演唱會時毫無顧忌地大聲放屁。只有陳獨睪才能把失去一個蛋蛋的痛苦唱到歌中,痛到心里。只有陳所長有那種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瘋狂。只有陳醫生才能一針見血地扎進我的心窩里。
消失的歲月里,有他陪伴過的:是那個曾經的自己,是這個神思的游魂,是我的生活和命運,是這一個十年,或者還有下一個。
多謝有你為我干杯,陳奕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