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晉升媽媽(寶寶尚未滿月)的女友在群里問:“寶寶哭了,我到底要不要抱她呢?”她覺得要抱,可寶寶的外婆說,小孩會抱習慣的,不能一哭就抱。女友覺得媽媽說得有道理,可又覺得寶寶哭得好可憐。抱還是不抱,這是她每天都要糾結的問題。
這么小的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呢?
曾經有段時間,行為主義的育兒觀點非常的流行。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說過:“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環境,我可擔保,不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如何,他父母的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們訓練成為任何一種人物…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強盜。”“孩子哭的時候不要抱,不哭才抱,不然會寵壞孩子,無法獨立”。也是華生所主張的一種育兒方式。這種只用個人意愿去塑造孩子的教育方法近年來廣受大從的詬病。因為忽視了個人情感與意愿的部分。
曾經很流行的“哭聲免疫法”也來源于此。哭聲免疫法因為見效快,讓媽媽省心省力,曾在美國風靡一時。可縱向追蹤研究卻發現,被哭聲免疫法修整長大的孩子,后來輕則睡眠障礙,重則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華生倡導并踐行“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但他的兒子們說他“沒有同情心和情緒上無法溝通的。他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他的大兒子在三十多歲時自殺,他的女兒也多次自殺。他的另一個兒子過得流浪的生活并靠華生的接濟才能維持生活。
這樣的結果,肯定不是我們為人父母所想要。
現在大部分人都認同的一個觀點就是,孩子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共同的健康,而不只是局限在生理健康這個范疇。
來自馬來西亞的林文采博士提出了心理營養這個概念。林博士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營養充足,他的生命力就會自然而然的綻放,會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能夠有力量去追隨自己的夢想!孩子有足夠的心理營養,我們就會看到一個自信的、獨立自主的、有安全感的、有價值感覺的孩子。他的五種天性:安全感、與別人連接、愛的能力、價值感、獨立自主,才能得以綻放。
如果心理營養不充分,孩子表現出來的主要有以下三種行為:
1、情緒不穩定;
2、人際關系不良(跟同學、家人、同事等的人際關系出現問題);
3、行為偏差(如用語言或行為傷害自己或別人)。
林文采博士說:“對于0至3個月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心理營養:一是無條件接納,二是成為你生命中的至重,也就是No.1 in life.”
什么叫無條件接納?就是當我對你毫無貢獻的時候,你就已經完全的接納我了,這個接納就叫做無條件接納。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從和周圍人的互動來了解這個世界,而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外面環境和人群。“當我有需求時,父母會來回應我,幫助我”。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愛的,是有價值的。
如果孩子的價值感沒有被建立起來,他有可能會用一生來尋覓一個可以無條件接納他的重要他人(指在個體社會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可能是一個人的父母長輩、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師、同學,是戀愛對象或婚姻對象,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認識的人。)。
可見,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很重要。寶寶哭了,到底要不要抱,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一個答案了。
那是不是要隨時隨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呢?當然不是,我們有個成語叫“過猶不及”,過了就變成縱溺了。隨著月齡的增長,孩子所需要的心理營養也是有所變化的。不同階段的孩子心理營養的需求有那些變化?且等下回再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