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不同的生命滋養模式:
一、人格獨立,承認自己的生存發展的具體需求,從長期以做事為導向地與人公事里面得成長,也從界限相對分明的人際關系里得利益之外的陪伴和滋養。
二、需要周圍的人照顧她(他)的情緒或者挖掘他(她)的需求,為他(她)負責,承認他(她),肯定他(她),鼓勵他(她)。
他(她)也以他人的需求和評價為第一生活追求,不論是帶著救贖者的面具,還是帶著犧牲者的面具出現。
人在第一種生命模式中會得到成長,在后者里會不斷被消耗至滿腹怨懟成為怨氣很重的人。
人會在類似“做個好人”“被人羨慕的人”“做個真男人”“做個好女人”諸如此類的標簽捆綁下,活成一個個逐漸喪失自我生命活力的“面具人”。
設想一下,因為無法拒絕母親的哀求,放棄單身的生活方式進入婚姻。因為無法拒絕丈夫想要孩子的請求,在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成為母親。因為無法放下年幼的孩子和同樣生活中需要被照顧的生活低能丈夫,而放棄自己的職業生涯。即使社會身份是職場人,但絕大部分心思和精力都花在照顧家人經營家庭上。一輩子所做的事情都是“不得不”,沒有做過一次主動的選擇,把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莫名其妙遺忘掉,也丟掉那個獨立自由勇敢能夠為自己的選擇和生活負責任的女孩。
其實,你可以選擇過充實的生活,有事業有愛好,經濟獨立,精神獨立,靈魂自由,獨自生活得幸福。而不是重復你母親的老路,成為丈夫和孩子的抹布。
承認自己的內在需求,承認自己想要的生活,與他人(包括不斷變遷的社會主流價值觀和對你來說具體而重要的個人)所需求的你,這兩者之間必須做一個抉擇。他人的需求變化多端,用完即棄。想要通過滿足他人的需求而獲得自身價值的認同感,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真正愛你的親人朋友,無論對你有怎樣不合適的具體期待,他們的發心是希望你好。當然那些具體期許就不必計較了,因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具體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你需要的,是你心甘情愿無怨無悔一路往前的。圣經里說,神在你所熱愛的里面藏了救贖之道。
自己生命價值感的確認必須通過對自己內心忠實的目標實現而完成。
忠實于自己的內心,拒絕虛榮目標的投射,堅定地實現自己想要的,才能獲得真實有力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