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誰也沒有等誰一輩子
終于求仁得仁
完全寂寞了”
看完《前任三》出來,腦袋里一直重復著亦舒曾經寫過的這句話。
三個短句,把我對整部電影的最大嗟嘆描繪得恰到好處。
電影用細膩的手法刻畫了兩個戀人賭氣的過程,也是兩個人走散的過程。
林佳和孟云驕傲不肯低頭的樣子,像極了每一對的在愛里棋逢對手的戀人。不像在實例懸殊的愛里,強手并不介意讓掉兩顆棋子。在旗鼓相當的愛里,讓掉一顆棋,就可能導致滿盤皆輸,所以誰都不肯退讓。
你不會說“對不起”,我不會說“沒關系”,我們自以為,這既是尊嚴,也是對方愛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線,
所以,為了“試探”,為了“尊嚴”,人們賠上了愛情。
朋友開玩笑說:“和前任一起看了這電影,說不定真的會復合。因為,就會了解,原來賭氣導致了那么多誤會,原來誰都不想說再見的。”
我說:“不一定。也許復合只是重蹈覆轍。兜兜轉轉,太愛的兩個人還是會分開。”
仿佛像個定律,棋逢對手的人,終究會因為愛到極致而不得不放手。
而分別仿佛才是對愛最好的成全。
就像秋微說的:對生命而言,接納才是最好的溫柔,不論是接納一個人的出現,還是,接納一個人的從此不見。因為,不論承認與否,生命的底里是徹底的孤獨,而愛的底里,則是回歸孤獨,接納孤獨,面對孤獨,并且成全孤獨。這些因愛而為的回歸,接納,面對和成全,是一個人,此生,能為他所摯愛,可能做到的,最好的事。“
所以,當孟云,林佳分別以扮成至尊寶和狂吃芒果的方式,在各自的時空里,以互不再見的決心道別時,那似乎成了整個故事最圓滿的結局。
甚至不是親口道別,只是默契地完成了一個儀式。
那個儀式,是當時他們互問:“如果有一天,你不要我了,怎么辦?”時,默契形成的。
只是,走到最后,一切已經說不清始末。不知道為什么“你就不要我了”,也不知道為什么“我就不敢要你了”,反正,就是什么都不能要,不敢要,不想要。
唯一還剩的,就是那一句“我愛你。“
我一直相信,當一個人足夠深愛,才會把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當作一場盛大的儀式;也只有當一個人足夠深愛,才會在道別的時候獨自完成這一場道別的儀式。
無需觀眾。
那樣的儀式,不是為了告訴你:“你看,我多驕傲,我不要你了。”?
那樣的儀式,是為了放下所有驕傲解脫你,而解脫你,才是成全我自己的開始。
這樣的結局,已是最好。
”我挺喜歡這部電影的。因為我越來越喜歡悲劇。“后來,我跟朋友說。
”為什么喜歡悲劇啊?“朋友不解。
”結局太過圓滿,就不貼近靈魂了,因為不貼近現實。我很怕那種在結尾突然峰回路轉,兩人就和好如初的戲碼。因為,現實中,很多故事并不會太曲折,很多的和好都不會如初。“
”電影越圓滿,就越覺得傷感。“朋友哼起這個歌詞,以作戲虐。
”對。就是這樣。因為結局不圓滿,所以可以給現實中人以清醒的慰藉。“我說。
電影情節會拍的很戲劇化,但故事本身會是萬千人的縮影。
現實生活中,亦有人,也像孟云和林佳,以這樣的心情道別過。也許沒有扮成至尊寶,也許沒有狂吃過敏物,但是當在完成道別儀式的過程中,那種狀態,一定不亞于被人按壓在地的無力感,和渾身起疹的痛癢感。
這就是悲劇的意義。這就是這部電影的意義。
根本就不在于讓人復合,反而是讓人清醒認識到愛后余生的徹底孤獨與沉默。
它告訴你,世間大多的感情都是走向孤獨的,而非圓滿的。
?
它就是那么戲虐,你越是用心經營的,就越是讓你失望;你越是拼命等候的,它就是越是消失無蹤的;能給你多少快樂的,就敢給你多少痛楚。
你曾經用陪伴守候的感情,往后只能以不復相見來結尾,并且用孤獨來成全。
因為,當人顧念愛的初衷時,就會明白,唯有孤獨,可以躲過那些在驕傲里,在猜疑里,在博弈里的短兵相接。
我后來還忍不住在想:如果愛情就是這樣,如此悲劇,人們還愿意愛嗎?
一個人為愛走向圓滿很容易,一個人為愛走向孤獨卻很艱難。
現代人那么抗拒孤獨,又那么聰明,誰會平白無故地在愛里一腔孤勇,甚至愚勇。
但是,如果人生注定是徹頭徹尾孤獨的。
在你想要傾其所有地去愛一個人的時候,又有什么好怕的了?
像孟云,像林佳。
反正深愛過,反正走散了,反正沒死掉。
反正,求仁得仁,完全寂寞了。
可是,那所謂的”愛一個人的美好“,和那為成全愛而回歸的孤獨,已然變成了此生最美好的禮物,當愛的人都最終離我們而去以后。
我很喜歡于文文唱的那一句:“我敢給就敢心碎。”
我想,這就是電影的意義了。關于破碎,成全,孤獨,愛。
而非復合,圓滿。
即便悲劇,卻也還是讓奮不顧身,殘缺不全的愛顯得美好。
人如果活了一輩子,也不知道全身心愛一個人,是什么滋味。
那樣,連看電影或聽歌的眼淚,都未免顯得有點多余。
所以,如果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你會想起一個人,只是不動聲色地。
就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