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層磨礪助成長

讀《論語》感悟(100)

原文: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書中譯文:孔子說:“先學習了禮樂而后做官的,是原來沒有爵祿的平民;先做了官而后學習禮樂的,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讓我來選用人才,那么我贊成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

我的感悟

今天開始學習《論語》“先進篇”第一章。

“先進于禮樂,野人也”。這里的“先進”不同于我們現在理解的先進,如先進個人、先進科技等。“先”,優先,占先;進,向前移動,走在前面。“先進”代表早先的文化。

這句話是說一些人先上學,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等知識,然后才找工作,到社會上做事或去做官,即“學而優則仕”。這些人一般是出身下層、家境普通或貧寒的平民即鄉野之人,如子路。

“后進于禮樂,君子也”。那些有爵位的貴族往往是先當官,然后才去學習禮樂知識,即“仕而優則學”。如“三桓”之孫,他們小小年紀直接受封為官,但不會做事,于是跟著孔子學習。

“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孔子認為,如果讓他選拔人才,他會選擇那些從底層開始慢慢系統學習知識,而后才出來做事的人。

在孔子眼里,那些出身下層的人,生活困難,條件艱苦,卻能堅持學習禮儀,修身養性,足見其志向遠大、情操高潔,有著救世濟民的情懷。如有機會入士從政,必能以禮教民,以樂化眾,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他們來自基層,了解下層民眾的疾苦,必能制定適合國情的政策,不至于有大的偏頗和失誤。

孔子說自己“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三歲喪父,十七歲母親也離開人世。童年孔子頂著一個沒落貴族頭銜,生活極其困苦,所以孔子什么雜活、粗活都干。他一步步從基層摸爬滾打,再加上又好學,所以長大后的他成了六藝精通的“萬世師表”。

孔子就屬于典型的“先進于禮樂”者。

出身達官顯貴的“后進者”則不同,他們受祖先的庇護,輕而易舉取得高官厚祿。工作后再進修學習,大部分是“鍍金”或社交的需要,而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人則少之又少。正如孔所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這種業務不精、缺德少禮之人,為政治國,少不了會禍國秧民。

晉惠帝司馬衷執政期間,有一年鬧饑荒,餓殍遍野。晉惠帝聽到大臣的奏報后,十分困惑,便提出疑問:如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何不食肉糜?

看到了沒有?一個沒有基層生活經驗的“后進者”,完全缺乏生活常識,哀鴻遍野,他卻問為何不吃肉粥。所以他統治期間才有了八王之亂,民不聊生。

孔子這句話也適用于現代家庭教育。家家都有孩子,家家都吃起肉糜,甚至也給孩子積累了豐厚的財富,孩子們基本上都成了“后進于禮樂的君子”。溺愛肯定不行,過于嚴厲也會毀掉孩子,怎么辦?

李小萌在她的書中說,要做孩子的副駕駛,不要做孩子的駕駛員,要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主的能力,給孩子底層打拼、磨礪的機會,當“野人”來養。讓孩子明白,人生的車輛是自己的,他必須學會獨立掌握方向盤。家長只是坐在副駕駛位置適當提醒,而不能說“你不行,我來開”,這輛人生之車對孩子還有什么意義?

必須讓孩子進入“先進于禮樂”的狀態,培養他自主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們只需做一個不太嘮叨的副駕駛,副駕駛如果太嘮叨了,孩子也受不了。

孔子講的是選拔底層慢慢學習成長起來的人才,我們能明白的是,給他以“野人”的狀態,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引領孩子,“先進于禮樂”,磨練他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同時也為社會培養了一位德才兼備的人才。

可見,“野人”的底層狀態才能磨礪孩子,才能助孩子成長。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原文】 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
    是秀姑娘呀閱讀 871評論 2 2
  • 16宿命:用概率思維提高你的勝算 以前的我是風險厭惡者,不喜歡去冒險,但是人生放棄了冒險,也就放棄了無數的可能。 ...
    yichen大刀閱讀 6,083評論 0 4
  • 公元:2019年11月28日19時42分農歷:二零一九年 十一月 初三日 戌時干支:己亥乙亥己巳甲戌當月節氣:立冬...
    石放閱讀 6,907評論 0 2